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登基时与商鞅初到秦国时所面临的形势差不多,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已经很久,拓跋贵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如南方;而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东方六国,“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材料二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1)据材料一,分析两次变法或改革的背景有何相似之处?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体现材料二观点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卷32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的贵族政治的态度。分析他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王安石变法对限制原有特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采取的措施。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北魏政权的衰落和灭亡缘于“汉化”政策;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你同意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说明同意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完颜亮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孝文帝改革相媲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熙宗(完颜亮的祖父)当政时,关于继续推行奴隶制,还是转向封建制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 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1122—1161年)即帝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领域
                  具体内容
政治制度的改革
废除熙宗及其以前在汉族地区设置的行台尚书省,使政令统一于朝廷;废除权力极大的都元帅府,仿汉制设立枢密院,任命枢密使、枢密副使主管军事;废除中书、门下两省,只设尚书省,主管朝廷政务等。
迁都燕京
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上京会宁府日益失去了驾驭全国的地位,完颜亮下诏迁都燕京,金朝统治中心由女真故地迁到中原汉人居住地区。
社会经济的改革
派人到各地拘收原侵官地和荒闲的牧地,授予南迁的女真人耕作,多余的土地允许汉人租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下令印制交钞(纸币),又下令铸造铜钱“正隆通宝”,与旧钱通用。

——摘编自《女真族杰出的改革家完颜亮》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完颜亮改革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举措。
(2)两次改革的相似措施反映了什么历史规律。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韦斯特《梭伦:残篇36》)
材料2 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者。(《商君书·说民》)
(1)依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2分)及其不同目的(4分)。
材料3 梭伦改革在摧毁贵族势力与氏族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彻底,广大下层公民仍被排斥在国家权力之外。在氏族贵族和广大农民对他表示不满的情况下,梭伦借口到国外考察,乘船出国游历。(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教学用书) 
(2)梭伦改革不是很彻底有哪些表现(4分)?你如何评价梭伦改革的不彻底(2分)?
材料4  (商君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卒,太子立(即秦惠王)。公子(嬴)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
(3)据材料4,导致秦民、宗室贵戚对商鞅变法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3分)
材料5 公平与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原则。失去了公平与公正往往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从而导致社会动荡。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4)列举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中,包含以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措施。(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于是天子遣使,虚郡国仓廪以赈贫。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贷。……(富商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夫理国之道,除秽锄豪,然后百姓均平,各安其宇。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增而用足。
——西汉桑弘羊《盐铁论》
材料三  [注:公元前81年(汉昭帝始元六年)旧历二月,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贤良文学”之士60多人到京城长安,与以丞相车千秋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共同讨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
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化可兴。御史大夫桑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境,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                  ——《汉书·车千秋传》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
(2)盐铁会议上有哪两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对两种观点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贪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内容、性质、重大历史意义方面的相似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匹司诸神的伟大母亲——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他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他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梭伦
材料二   北方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土地荒芜。北魏颁布均田令,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加倍授给,以备休耕。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
——摘自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一说明梭伦是怎样使“他”重获自由的?这对于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推断北魏土地所有制有哪几种类型,并说明依据(不得照抄材料)上述材料反映梭伦改革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何相似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变,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德宗采纳了杨炎的建议,可是掌管赋税的官吏反对推行。他们认为租庸调制实行了四百余年,旧制不可轻改。德宗坚信不疑,使之得以贯彻实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两税法”得以贯彻实施的原因。(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依据材料一,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依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两则材料,你有何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6分)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4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二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材料三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居人之税,夏秋两入之,……夏税尽六月,秋税尽十一月。
——《新唐书·杨炎传》
材料四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留存、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知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五 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统谓之地丁银。
——《清史稿·食货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哪几种赋税制度?
(2)归纳材料二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有哪些进步性?
(4)比较材料四、五所反映赋税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周文(即西魏宇文泰,北周建立后追尊为文帝)方欲革易时政,务弘强国富人之道,故绰得尽其智能,赞成其事。(苏绰)又为六条诏书,奏施行之。其一,先修心(以理人之要,在于清心而已。夫所谓清心者,非不贪货财之谓,乃欲使心气清和,志意端静);其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人慈爱;教之以仁顺,使人和睦;教之以礼义,使人敬让);其三,尽地利(诸州郡县,每至岁首,必戎敕部人,无问少长,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其四,擢贤良(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理人。是故将求材艺,必先择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则去之);其五,恤狱讼(性则为善,情则为恶。善恶既分,赏罚随焉。赏罚得中,则恶止而善劝;赏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则怨叛之心生);其六,均赋役(租税之时,虽有大式,至于斟酌贫富,差次先后,皆事起于正长,而系之于守令。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人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人怨)。
——摘编自《北史·苏绰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与西魏苏绰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魏苏绰改革的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