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从英国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英国女王出席内阁会议。按照英国的惯例,下列各项推断最有可能成立的是( )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时代已经结束 |
B.英国国王成为议会决策者中的重要一员 |
C.英国国王成为英国各个政党的公共领袖 |
D.英国国王出席会议但却没发表任何言论 |
“英国也许因为温和渐进,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但是,社会发展该做的事人家都做了,该跨的坎人家都跨了,该具备的观念也一一具备了,你还能说什么呢?”从材料的观点来看,“容易被人批评为不深刻”的事件是( )
A.1688年的“光荣革命” | B.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
C.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 D.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
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因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1714年以后,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这表明,英国国王( )
A.逐步放弃行政权 | B.征税权受限制 |
C.被迫交出财政权 | D.立法权被剥夺 |
“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英国的这种状况被根本改变是在( )
A.君主立宪制开始形成时期 | B.责任内阁制形成时期 |
C.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议会改革 |
“英同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结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下列英国的制度与“中世纪的政治体制”无关的是( )
A.责任内阁制 | B.两党制 |
C.君主立宪制 | D.议会制 |
在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府权力交接仪式。这说明( )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 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
C.英国王室可以替代内阁和首相 | D.英王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最为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
B.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转折 |
D.稳定了政局,为国家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政权保障 |
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议会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新贵族赢得了被选举权 |
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
C.工业资产阶级渐人政权中心 |
D.无产阶级控制了国家政权 |
麦考莱在《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材料中所说的“收效”最主要体现在
A.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 B.使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 |
C.奠定了英国建立君主立宪的基础 | D.英国的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下来 |
《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
A.限制王权 | B.选举自由 |
C.建立政府 | D.国王统而不治 |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
A.实行责任内阁规定 | B.削弱了议会法权 |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