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2014年全国人大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依法治国再迈新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
——摘编自张晋藩著:《中国宪法史》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
——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宪法制定历程曲折的历史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嬴政创立的政治制度,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3分)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借越权力,为非法权力。……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
(2)《权利法案》何时颁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权利法案》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                
——摘自1911年11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3)在政治体制的构建上,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体现“效法美国”的主张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哪一规定与美国政治体制不同?
材料四 我们不采取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会制度,而采取无产阶级共和国的苏维埃制度。代表会议就是苏维埃。自然,在内容上我们和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是有区别的,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苏维埃”这个外来语我们不用,而叫做人民代表会议。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
(4)结合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史实,概述“人民代表会议”的政治设想是如何逐步实现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问答题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列举证据证明你的观点。(本题目为开放式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提示性题目:评论“辛亥革命”的标准是什么(完成下列单项选择题)?
(1)评论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A. 革命的领导人问题                  
B. 革命的政权问题
C. 革命的思想问题                    
D. 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2)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否
A. 具有历史上的知名度                   
B. 得到人民的拥护
C. 促进历史的进步                        
D. 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越议会之准许之时限和方式者,皆为非法。
材料四      宪法规定,皇帝拥有巨大权力,作为国家元首,皇帝拥有宣战、讲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皇帝可以任命帝国宰相和帝国官吏,可以创制法律。
——《人教版历史教材》
(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出自什么政治文献?(4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政治体制有何异同?原因是什么?对后来两国历史有何影响?(1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新、旧约法比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
《中华民国约法》(1914)
第30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14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50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第60条,大总统对国民之全体负责任
第33条,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决议;第34条,临时大总统任命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由参议院同意
第21条 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员
第35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22条,大总统宣告开战、媾和
第43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
第44条,国务员辅佐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39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材料二 不过正像杨度强调集权的必要时所暗示的,在民初政治形势下,恢复总统制并非毫无道理。精通宪法学的古德诺就对改制表示赞赏,认为西方内阁制国家,人民于代议制有长久的经验,但中国却无此经验。此外,内阁制国家多系君主国,创设此制的原因在于世袭君主端拱无为,故须内阁承担责任,中国的情况亦与此不同。新约法变内阁制为总统制,以美国的先例衡量,可谓“共和国之良法”。古氏虽有为袁世凯“御用”的嫌疑,所论却多少考虑了中国“国情”。但因袁世凯和张勋相继上演“复辟”闹剧,不仅君宪政体被彻底否定,以集权行政为特征的总统制也不再被人看好。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天宏《比较宪法学视阈下的民初根本法》
(1)依据材料一,《中华民国约法》相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明显的不同在哪里?二者制定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古德诺的观点。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说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缙绅士大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有的一种人物阶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传统中国农民,并不依附于大地主的田庄。佃种地主土地的农户,与自耕农一样,在精耕细作的小片土地上,在农村市场经济机制下,谋求较佳的收入。在这样一个基层市场网络笼罩的空间内,传统社会的缙绅士大夫是当地的领导分子,组织地方力量,处理地方相关事务。缙绅士大夫,有的是政府退休官员,有的是现任官员的家属。他们以科举、同僚、戚谊、师友……种种关系,编织为网络,小则覆盖乡里,大则遍布全国。缙绅士大夫的社会力量,足以颉颃政治权力。
设立咨议局,不啻确认了地方武力与缙绅的社会力量。八国联军时,东南各省督抚宣告中立自保,已是在皇权之外宣示地方权力。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上述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这一由革命过渡到民国的情势,其势颇顺,中国并没有经历严重的混乱。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缙绅士大夫阶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上述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 是否同意作者这一观点并进行评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商周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原于氏族,同一氏族的后代,属于同一个姓。“姓”具有“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能结婚。但是,女子用姓,男子不称姓。“氏”是为了区别氏族内部不同家族而出现的。其来源有地名、官名、兄弟排行等等。但是,“氏”是用于“别贵贱”的,只有贵族出身的男子才能称“氏”。……“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战国以来姓氏已不再有别,姓亦是氏,氏亦是姓。《史记》叙事称人,氏亦称姓,姓亦称氏,即是明证。氏与姓皆只是冠人名别父系或母系亲缘而已,氏亦不复是尊贵与地位的象征,百姓也称“氏”,姓亦不再是女子的专称。于是姓氏合一。
——pujr的博客《探究春秋人名姓氏及称谓的意义》
材料二  广义的人名除名字外,还有字、号等称谓。辛亥革命以前,称字称号的风气颇盛,尤其是在文人雅士圈子内。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字、号骤减,只用名的风气日炽,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今。
——王泉根《当代中国人取名用字的时代性与地域特色》
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两项有关姓氏、称呼变化的信息,并予以说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时间
主要活动
1895年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1905年
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1910年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
正式叫胡适。
1916年
与陈独秀等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1917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摘编自胡适年谱
材料二  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1)依据材料一,说明胡适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4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希腊罗马是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法律更是影响到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所有公职人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各机构内部实行集体负责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材料二     雅典“……是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材料三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权利法案》
材料四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五     各州选举人应具有该州议员之选举人所需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按合众国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须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六      1911年后曾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那一种政体是一个大失败,因为它在中国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被除去„„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那个政体,而是一代人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各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什么特点?
(2)据材料三请回答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创立的政体与英国政体有什么不同?试全面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4)根据材料六回答,虽然中国学美的仿制品失败了,但有何积极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武昌起义后,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土崩瓦解,因人久被压抑的政治热情和对新鲜事物的浓厚兴趣,犹如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禁朋党、畏党祸的历史传统不复存在,入党结社以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渐成时尚。各种社团、政党纷纷建立。时人描绘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近百。”各种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彼此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材料二 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国会议席分配表

党名
发起人
在议会中所占席位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政党政治出现的原因。(9分)
(2)评价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进步前赴后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1)你同意哪个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2分)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2)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角度审视辛亥革命?(2分)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4分))运用同样的视角说说五四运动的影响。(2分)
材料三  1911年、1919年与1949年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日)
(3)为什么说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定为以1949年为界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材料二 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2)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中书舍人拟稿,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若以今日惯语说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送尚书省执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与知州同领州事,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等。各州公文,知州须与通判一起签押方能生效。通判还有权监督和向朝廷推荐本州的官员。知州不法,通判可奏告朝廷。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宋史》
材料三 第五章 国务员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以副署权与专制政治的关系为视角,结合所学,对以上三则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