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它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二 下图为二战后某次局部战争时期的宣传单。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现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的动荡时期。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2)材料三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4)材料二所说的“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的标志是什么?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伊拉克战争是以美国军队和英国军队为主的多国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开始的。联合部队是由12万人的美军部队、4万5千人的英军部队、2千多人的澳军部队和200人的波军部队所组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大约5万人的伊拉克反叛军。在战争进行了两周后,美军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区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种部队,并和该地的库尔德反叛军结成同盟,美国预期中的准备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师则由于土耳其议会的反对而未能在该地参加战斗。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英军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在伊拉克全境都出现了断水和停电等人道主义危机。国际多个人道组织向伊拉克运输救援物资。这些援助物资大多都从联军所控制的乌姆盖萨尔进入伊拉克,还有部分则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战争爆发大约三个星期之后,美军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途中并没有遇到任何顽强抵抗。伊拉克官员则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军队向美军投降。之后巴格达和巴士拉等伊拉克城市纷纷陷入无政府状态,巴格达市内发生频繁的抢掠事件,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遭到洗劫,上万件珍贵文物失踪。
——摘编自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伊拉克战争中得到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军队10个旅分四路入侵西奈半岛,向运河逼进,埃及军队进行顽强反击。10月 31日,英、法军队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英法和以色列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苏联宣布:如英法不停火,苏将对英实施核攻击。把英法势力挤出运河区,命令全球美军进入戒备状态,威胁英法。在埃及军民坚决反抗和国际社会强大舆论压力下,英、法被迫在 11月22 日撤出全部军队。1957年 3月 8日,以色列从西奈半岛撤出,埃及取得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斗争的胜利。
——资料来源于网络
材料二     阿登纳(联邦德国总理)表示:“法国和英国将不再是堪可与美国和苏联并驾齐驱的大国。德国也不会。他们要想在世界扮演决定性角色,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团结起来以欧洲为一体。英国还未可能成熟到接受这个做法,但是苏伊士事件可以有助于她思考。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可浪费:欧洲团结将是你复仇之路。”
——基辛格《大外交》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埃及取得苏伊士运河战争胜利的原因。(6 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9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战争历时12年,参战美军人数最多时达50多万,花费1650亿美元,是美国,二战后陷得最深、拖得最久、代价最大的一次以失败告终的侵略战争。1968年,反战示威游行遍及美国各地。1969年1月,在尼克松就任总统时,华盛顿上万名群众,高举着“尼克松是头号战犯”、“尼克松是亿万富翁的工具”等标语牌走上街头,举行大示威,吓得尼克松只好躲在防弹的“玻璃罩”里发表“就职演说”。
材料二  2012年5月,美国总统奥巴马28日在华盛顿市区的越南战争纪念墙前发表讲话,反思越南战争,表示要牢记越战教训。他说,越战是“美国历史上最沉痛的篇章之一”。雀讲话中,奥巴马强调,美国永远不应忘记越战的教训,战争的代价巨大,更会造成无辜平民的严重伤亡。他表示,战争本身并不光荣,应该受到厌弃。他说,越战的教训包括雀派出士兵参战时,应有明确目标和战略,领导人应对国民坦言战争的风险与进展,同时做好撤出部队的计划。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及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至今仍然对越战进行反思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从此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
1996年内塔尼亚胡执政后,以色列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2000年7月在美国戴维营举行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沙龙政府上台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摘编自张淑清《试论巴以冲突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达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以双方至今未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再次谈到了关于对南越军事介入问题上的顾虑。他担心,此举将导致世界两大对立势力的交锋,并指出,越南的形势与朝鲜战争时完全不同。朝鲜战争时,敌人的入侵已相当明显,而这里的局势则尚未明朗……一九六一年晚些时候,约翰.F.肯尼迪总统的决定。根据该决定,一万六千名美国军事顾问被陆续派往南越,以帮助其进行训练,与北越保持抗衡。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材料二: 在其它亚洲国家、以及在其它地区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重要国家的眼里,南越将不仅是对美国坚定性的一种考验,而且也是对美国处理“民族解放战争”能力的一种特殊考验。广而言之,任何一个在未受到共产党人威胁的国家,也无疑会有理由怀疑,我们是否将会对他们负责到底。甚至,从理论上而言,即使在拉丁美洲那些偏远的地区,这一情况也有可能会出现的……一九六五年七月,一项至关重要的决定,即,到年底之前,十七万五千名美军将士将被派往南越。
——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
材料三: 作为肯尼迪和约翰逊两任总统的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参与了将美国拖入越南战争的各项政策的制定,以至于有人将这场战争称之为“麦克纳马拉的战争”。然而,30年后,他却在自己的回忆录中颇具震撼地宣布:  “错了,彻底的错了”……越战的决策者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都没有料到,越战的结果在战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美国人痛苦和分歧的根。
——莫里斯·艾泽曼《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美国对越南内战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对越战反思的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伴随克林顿先生的论调,西方世界响起了一片“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人道主义干涉有理”的鼓噪。有人甚至把科索沃战争吹捧为一场外交“革命”:“这可能是第一场不以国家利益为名,而以道义和价值观为名所发动的战争”。科索沃战争因此被树立为“新干涉主义”的典范。北约的“战略新概念”为执行“新干涉主义”使命做好了准备。北约将成为捍卫“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的政治军事组织,它的军事行动将扩大到成员国范围之外……。美国还大肆宣扬它在科索沃打了一场“零伤亡”战争,不损一兵一卒。实际上,北约凭借技术优势,在科索沃打了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为了躲避炮火,北约的飞机从不敢低于l万英尺高度飞行。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南联盟军队的损失;另一方面却能把难民车队和中国大使馆当成目标。此外,还给公众制造一种错误印象,以为美国有能力“零伤亡”地取得胜利。今后美国决策者面对公众的高期望值,恐怕反而不敢贸然动武。
——《科索沃战争周年之际再论“新干涉主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索沃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索沃战争“零伤亡”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78年9月17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规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居民在一个5年过渡期内实行“自治”,在那里将建立自治机构来取代以色列的军事统治机构,以色列取消设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机构。此外,将建立一支警察部队,其中可以有约旦人参加。以、约部队将参加联合巡逻。不得迟于过渡期开始后的第三年,埃、以、约及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居民选出的代表将以联合国安理会22号决议为基础举行谈判,以确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最后地位。在过渡期结束以前,以、约将缔结和约。
《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规定:埃、以将举行谈判,其目标是在这项纲要签字后的3个月内缔结和约。和约的各项条款将在条约签定后的2至3年之间执行。埃及在西奈半岛行使充分主权。以色列军队分两阶段撤退。以色列在阿里什、拉法、纳克卜角和沙姆沙伊赫附近留下的机场归埃及,作为民用。以色列船只可以在苏伊士湾、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自由通航。协议还规定了联合国部队驻扎的地方等。
作为旁证在条约上签名的卡特说,这证明“和平已经到来”,“我们终于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这是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的第一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戴维营协议”签署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维营协议”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该漫画发表于1974年,克罗克特笔下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狼狈地躺在“石油禁运”的油桶上,他无奈指着旁边的一位阿拉伯人说:“你可能会迫使我们要做点什么!”右边漫画发表于1975年,鲍勃·泰勒描绘的山姆大叔病的不轻,拿起印有“欧佩克(OPEC)”的针往手臂上打,并自言自语说道:“嘿,伙计……就像我不在乎它的成本……我需要它。”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当时西方国家大都表现了亲以色列的立场,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措施,迫使他们改变政治态度,以谋求结束以色列的土地占领和恢复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由此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接近12美元。为扑灭阿拉伯国家的反抗烈火,美国派国务卿基辛格到中东游说施压,但面对团结一气的阿拉伯国家也无计可施。尼克松惊呼:“我们正面临一场能源战!”禁运于1974年解除,但欧佩克采取额外措施提高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使得汽油的价格扶摇直上。
(1)概括中东问题复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出现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次中东战争简介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又称“十月战争”。这场战争是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为收复失地而对以色列的战争。阿拉伯国家以石油为武器(石油提价)引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中东战争下一个定义并概况中东战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8 年马岛归属问题被提交联合国。1965年第2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065 号决议, 认为马岛主权存在争议, 敦促双方和平解决。英阿进行了外交谈判, 并曾达协议。但此时有消息说, 马岛周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进入80 年代后, 阿根廷经济陷于严重衰退之中, 全国上下对军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 企图以此激起群众的民族情绪, 转移对政府的压力。1982 年3 月, 英国马岛当局与阿方因几十名阿根廷工人进岛工作的问题发生争执, 阿根廷政府即以此为契机开始行动。驻岛的少量英国守军很快被迫投降, 阿宣布收回马岛主权。
——《战后国际关系史》下册
材料二  马岛战争以英获胜阿失败结束。阿根廷总统兼陆军总司令加尔铁里和海、空军司令等高级将领辞职,并逐渐恢复民主制度。阿经济损失达数亿美元。若加上美、欧对阿经济制裁,阿蒙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拉美外债危机爆发,阿也未能幸免,从此陷入长达多年的经济危机之中。英国加强了撒切尔政府的执政地位,英阿贸易由此中断,英军驻马岛费用急剧增加。这场战争引起国际社会分化成态度鲜明的两个阵营:以美国、欧共体国家为主的西方国家为一方,联合支持英国,制裁阿根廷;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南方国家为一方,则支持阿收复马岛的正义要求,主张和平解决。这场战争不仅导致美拉关系一度趋于冷淡,削弱了欧洲在拉美的传统影响,而且还使南北关系进一步恶化。
——《国际关系史》(第十一卷 1980-1989)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阿马岛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岛战争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24日,当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艾奇逊立即指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美国故意歪曲朝鲜国内战争性质,以 “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为名,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为美国搜罗侵朝军队。7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驻远东军司令官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联合国军”正式建立。“联合国军”总部设在东京。参加“联合国军”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6个国家的军队。此外,还有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为“联合国军”派出了医院和医疗船。
材料二: 法、德、俄、中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不经核查、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主张加强对伊核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441号决议拒绝了美国关于自动授权动武的要求。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政治上的大错误;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呼吁停止战争。伊拉克战争使跨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挫,欧美关系面临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危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朝鲜战争爆发时,西方主要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及其原因。
(2)伊拉克战争爆发后,西方主要国家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根据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总面积中,阿拉伯国家占 2/5有余,犹太国占3/5不到。当时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到巴勒斯坦人口的1/3,犹太复国组织很快就宣布接受这一决议.阿拉伯国家联盟则宣布“阿拉伯人决心为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
——《高中历史》(上海版)
材料二1946年~2000年巴以领土演变。(白色为以色列控制地区,深色为巴勒斯坦控制地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以冲突由来已久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以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东部,距离阿根廷东岸550公里, 周围蕴藏着较丰富的资源。18世纪末,法国、英国、西班牙等相继在此设立殖民点,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宣布继承包括马岛在内的西班牙属地。l833年,英国派兵占领马岛,宣称英国对该岛拥有主权,但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收回马岛的努力。20世纪七十年代,日益衰落的英国已有意主动从马岛撤军,但急不可耐的阿根廷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矛盾,l982年仓促派出海军陆战队占领了马岛,宣布对马岛拥有主权。时值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下定决心为了维护英国的尊严,决定不惜一切去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4月5日,英国派特混舰队开往南大西洋,两国处于战争状态。6月14日,英国重新占领马岛,阿根廷军队被迫撤退,马岛之战以英方全面胜利而告结束。由于战争失利,阿根廷国内政局动荡,总统加尔铁里将军宣布辞职,并逐渐恢复民主制度。阿蒙受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从此陷入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危机之中。英国加强了撒切尔政府的执政地位,英阿贸易由此中断,英军驻马岛费用急剧增加。
——摘编自《中国国防报》、《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岛海战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岛海战的影响及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关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