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斯大林格勒战役
高中历史

阅读下面苏联工农业产值增长图,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逐步确立
B.片面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C.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D.工业化极大地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有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材料中的“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是指(   )

A.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第三次科技革命
C.发展“混合经济” D.放弃自由市场体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体制
C.国家资本主义 D.民主集中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既然退却才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必须退却。”
——《苏联的共产主义》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欧美开始转向苏联寻找出路。一时之间,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宁的“退却”和美国的“计划”各指何事?两者各有何突出特点,其实践产生了哪些相似效果?
材料二 在1933年到1934年初,统制经济这名词有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于报刊著作上。国民政府专家罗敦伟认为“九一八”之后,中国“真正求得国难出路的基本方策”应是实施“统制经济”。他批评中国的经济学者大半是“自由主义的理想者”,那不过是一个“梦幻”,而“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国家都向统制经济途上进展”,如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及日本,苏俄更是如此,各国“差不多是想把政府化为生产的管理机关。”他认为,在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之凌乱散漫,社会秩序之纷乱无章,政治社会之变化莫测”,是一剂良方。
——摘编自蔡双全《简析20世纪30年代学术界关于“统制经济”与“自由经济”之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敦伟“统制经济理论”的核心及其目的,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该理论产生的国际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到苏联。他第一次到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前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长期实行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指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不等价交换,国家无偿向农民征收公粮、调拨农产品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而以较高的价格将工业产品卖给农民,从中得到有利的差价),苏联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主要是(   )

A.增加物资储备以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B.发展农业生产以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C.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化
D.增加资金积累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人都有梦想,但梦想因人因时而不同。实现工业化就曾是许多人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工业化的产生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美能够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和方式是什么?
材料二  张之洞在1893年9月建成汉阳铁厂。铁厂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500米,占地约一平方公里,16个烟囱直插云天。一位外国人对当时汉阳铁厂的描述是:“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汽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
——据《百度百科》改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背景。一根小小的烟囱折射的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请以张之洞同时代人和我们当代人的视角各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中的直插云天的“烟囱”。
材料三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四 英国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3—1957年间以及1978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联历史上发生过三次大饥荒:(1)1921—1923;(2)1932—1933;(3)1946—1947。其中1932—1933年的大饥荒与什么事件有关?

A.农业集体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苏联卫国战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0年3月,斯大林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到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再次改变态度,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材料直接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

A.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
B.服务于苏联国家工业化进程
C.是超越生产力水平的激进措施
D.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念不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指出,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年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年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作者该论述的共同标准是( ) 

A.民主政治制度全面确立 B.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C.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D.启蒙思想发挥指导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2)材料二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经说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3)材料三中“市场经济”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哪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材料中的“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材料四中“苏联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家的演说或言论往往能反映他们的政治或经济主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内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
──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
材料二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的失业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艰苦劳动却所得甚微的也不在少数。只有愚蠢的乐天派才能否认眼前的暗淡现实。”
——1933年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材料三 我们最后的一项事业,也是最重要最困难而又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就是经济建设,……开始这样一个全世界从未有过的事业,难道能没有失败没有错误吗?但是,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事业。我们正在进行这一事业。我们现在正在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1921年 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上的演讲
材料四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1)材料一中胡佛是怎样看待政府的职责和作用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有何影响?
(2)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表明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列宁所说的“正在纠正我们的错误”指的是当时苏俄实施的什么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