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斯大林格勒战役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探索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要推进整个经济,所需要的正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上。……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愈快愈好。
——摘编自《斯大林全集》
材料二 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全国工业复兴法》
材料三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材料一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模式对苏联兴衰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和斯大林模式的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纺织技术革新推动了工业发展。工业革命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人民版《历史》必修2
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二:历史学家评论苏联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业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小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几倍。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三:1952年和1957年中国钢、煤、布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布(亿米)
38.3
50.5
32

截至本月底,全国已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运动从7月份开始发展,8月份普遍规划,9月份进入全面高潮,高潮时期前后仅1个多月。……随着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在分配制度上,工资制和供给制将逐渐成为人民公社分配的主要形式。
河北抚宁县杜庄炼铁厂二号6.5立方公尺小高炉,在16日创造了生产灰生铁7.98吨的高产新记录,超过了这个厂一号小高炉日产7.2吨的高产记录。
――以上两则材料分别节选自1958年的《人民日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提取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那些信息? (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2分)
(3)分析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按什么途径进行?1958年发生了什么事件?有何危害?(3分)
(4)结合所学知识和以上材料说明英国和苏联、中国工业化的不同途径是什么?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材料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
(3)材料三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二、三,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4年至182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英国自耕农被大批大批逐出家园,使得关心社会的个别人极为恐惧,他们直言不讳地起来反对。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为了摆脱危机和保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产量,尤其是保证收购的目的。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但是,农业集体化确实起到了保证为国家提供粮食的作用,因为集体农庄是强制实行低价超额收购政策的强有力的工具。斯大林在征购粮食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采取冒进和粗暴政策,并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里也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加速积累、加速重工业化必然加剧同农民的矛盾。从最初动机看,苏联之所以加速推行全盘集体化,与其说是为了农业本身的社会主义改造,不如说是为解决农工矛盾和保障国家工业化而寻找途径。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 这是个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桥头小镇……沿溪一条主要街道两旁,摆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摊位,有七八百个。有谁能想到,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化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迅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桥头镇及邻近乡家庭纽扣厂年产值一千七百多万元。一业兴,百业旺。纽扣专业市场的兴盛,为其他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这两年桥头镇新办起服装厂五十多家,旅馆、饮食店近百家,修理、运输、五金、电器等服务行业一百多家,从业人员两三千人。
——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人民日报》1985年12月
材料四  19世纪末第一次正式形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性货币体系,该体系实际上是以英镑为中心的。……客观地说,世界需要一种通用的货币。一旦某一个国家的主权货币成为通用货币,这样的通用货币不仅能够简化汇率的计算,促进贸易的发展,它还具有很强的价值尺度,让全世界都懂得这个国家的“价格语言”。
——宋泓均 高强著《货币变局》
材料五 与战前比较,二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首先具有普遍的统一性,除了苏联、东欧等国以外,它几乎把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置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以下,维持以美国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其次,它具有国际金融行政管理上的严整性特点。这不是一个松散的货币制度,而是有“共同”拟定的协定,以美国政府为首的大国对维持该货币制度的正常运转的有关问题都做了全面的规定,并要求各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管束,甚至惩罚。                ——王正毅 张岩贵《国际政治经济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4分)
(2)材料一、二中的英国和苏联与材料三中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不同?(4分)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19世纪末会形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性货币体系?结合材料五,简析二战后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较之有何变化?
(4)英国、前苏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
(3)你对威尔斯的观点有何评论?
(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提出: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否成功,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经过长期探索闯出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封建主义经济模式以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尤为令人瞩目,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成就惊人。
材料二:中国经济模式是在改革“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中国模式挽救了世界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进程,突破了中外教科书的各种理论范式,打破了西方改革家的线性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不足3千万,取得的成就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说法在国际上流行。它(中国改革)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摘编自郑永年《中国模式及其未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三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模式”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经济模式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表现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工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3分)
材料三 经过1978—2002年25年的发展,工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已民可实现独立发展,农产品供给的稳定性则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93年后实施了保护价收购政策,其目标是减少粮食市场的波动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为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种粮直补和农业税减免等政策从2003年后得到逐步推行。
(4)1978年后中国的工农业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5分)
(5) 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联邦政府
国会(立法权)
总统(行政权)
最高法院(司法权)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
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的司法法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
总统无权解散国会, 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据《1787年宪法》
材料二 
“而这个政府则应当按工人代表苏维埃的方式组织起来”。
“苏维埃不仅把立法权和对执行法律的监督权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且通过苏维埃全体委员把直接执行法律的职能集中在自己的手里,以便逐步过渡到全体劳动居民人人履行立法和管理国家的职能。”
——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三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维埃俄国政体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代议制民主对政治文明发展历程所起的进步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模式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请回答:
(1)受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影响,苏俄分别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分析由“直接过渡”向“利用资本主义”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2)20世纪50年代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经济上的弊端苏联进行了哪几次改革尝试?试分析这几次尝试失败的共同原因和对苏联历史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曾经说:“只有对经济体制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事例,都验证了林毅夫教授的这句话。
材料一:在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苏联的故事》 
材料二: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实现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基本转变的飞跃前进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它的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到了城市,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                                
——布热津斯基《大失败》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解读】图一: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图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俄国实行的哪一经济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2)材料二中的“社会主义体制”是指什么?它对苏联产生了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所体现的中国经济体制调整与二战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调整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以上经济体制调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当时认为,对斯大林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子,这是一种解放。为此,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956年12月,由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认为,斯大林的错误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无关,因此纠正斯大林的错误,并不需要纠正这些制度……否则,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修正主义。                    
——选编自林蕴晖《1960年代国际共运总路线的论争》
材料二  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
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论十大关系》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对斯大林模式的不同态度。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除《论十大关系》之外还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 “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源。而作者为什么却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按生产方式,历史上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封建主义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阅读下列表格:

请回答:
(1)结合封建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分析商鞅变法对封建主义经济模式形成的影响。
(2)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原因。
(3)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体制)作了哪些调整?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僵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对比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内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某班同学围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
探究一 盛世唐朝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稹《估客乐》
唐朝首都长安是一座约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大道上时常挤满了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和各种中亚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说明唐朝农耕经济繁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探究二 如图,西方崛起

(2)观察上图两组中外对比图片你有哪些认识?结合所学,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三 如图,斯大林模式
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4
2
1
2
1
联合收割机

4
2
1
1
1
煤炭
6
6
6
3
3
2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钢铁
5
5
5
4
3
2
水泥
6
8
7
5
4
3
机床

12
6
5
2
1

 


(3)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经济的影响。
探究四 民族复兴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中国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到2050年,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需要一个新的经济奇迹——而且全球经济兴衰可能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再创奇迹。                             
——美国《时代周刊》
(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怎样逐步深入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材料三   如图,《1500—1820年欧洲各国农业种子的收益率》(单位:倍)

——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你认为让罗曼·罗兰确信“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2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3)有人认为“工业革命成就了农业革命”,也有人认为“农业革命成就了工业革命”,材料三的数据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挽救了市场经济。就是说,市场经济不是没有毛病,出了一些毛病,在30年代的时候,那么,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这个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2分)
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所开创的市场经济新模式与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三中“僵化”的苏联模式指的是什么?列举二战后苏联对该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于该模式的评价,有人认为,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人认为,它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是走向正确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你是如何评价的?(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斯大林格勒战役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