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土地政策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经济制度,土地政策发生变化往往会给社会带来连锁的反应。阅读材料:
材料一:(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岳麓版必须二P7
材料二: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土地休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摘编自《历史研究》2012.3
材料三: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据估计,国家通过种种办法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的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
——人教版必须二P96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周时期实行的叫什么土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有些什么特征?春秋时期,土地私有制的产生给当时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要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英国是通过什么方式确立这种土地关系的?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所产生的结果?
(4)综上,这些历史事件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经济结构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
材料二 (明代)江南民间丝织业最兴盛时,南京、苏州和杭州的织机为5—5.5万张,盛泽等市镇和乡村约为1.5万张,再加上镇江、嘉兴和湖州,以及乌镇等市镇,总共为8万张,而官营织机大约为3500张。
——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
材料三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四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江南丝织业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经济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变为新质的飞跃。某同学在探讨世界经济问题时,发现了如“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经营者革命”等词,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
——摘自《欧洲史》
(1)理解材料一与材料二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的含义?(4分) 。据材料二概括说明18至19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4分)
(2)有学者认为,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同时指出“宋朝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生产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 归纳概括宋朝 “商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分析 “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的“爆炸性的影响。”
(3)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在两次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材料二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三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
——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3)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请任选一种观点说明其分期依据。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这一流域原是美国的一个贫困地区,多数居民没有电用。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田纳西工程》
材料三 第聂伯河水电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1927年至1939年建设,由美国工程师援助建设。其电力直接供应新建的扎波罗热钢铁联合企业。该电站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标志。
——《沧桑80年:第聂伯河水电站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说明兴修都江堰的可能性。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的背景,说明美国采取上述措施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聂伯河水电站兴建的国内国际有利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材料三 (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厐,故风俗澄清,而道教(按: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 ——《隋书·地理志下》
材料四 隋炀帝命编著全国各地风俗,编写者“以吴人为东夷”。隋炀帝加以愤责,并称:“昔汉末三方鼎力,大吴之国,以称人物……自平陈之后,硕学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
——编摘自《太平御览》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代至隋代“江南”发生的变化。
(3)列举两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有代表性的“文人才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历来为各国统治者所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董仲舒)又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歌曲能反映和记录一个时代的历史,也可以见证时代的变迁。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材料二 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史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1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2-1987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0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7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3)依据材料四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地结三年
假田与贫民,贷种、食
《汉书·宣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初元元年
假公田与贫民,家资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
《汉书·元帝纪》
生产和消费并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康熙三十七年
江南海州等九州县
水灾
发常平仓谷

康熙四十二年
山东济南
水灾
免额赋、发帑金、截漕粮
钱、粮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材料三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为什么不被打破?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历史主要探讨和阐述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2)列举15、16世纪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互闭塞”状态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怎样促成了“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形成?
(3)分别指出二战后促进世界历史“纵向发展”和制约世界历史“横向发展”的因素。
(4)简述清代“闭关锁国”局面是如何被打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以怎样的外交方式融入世界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传统社会中,自耕农(注: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的生存状况,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国家历来关注自耕农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统治者长治久安的良策,当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历代统治者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出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三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相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极荒活民书》
请回答:
(1)自耕农阶层在中国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它是谁直接剥削的对象。
(2)根据材料一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关注自耕农的存在?
(3)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古代社会中有利和不利于自耕农生存的因素。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耕农经济的结束成为必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英国结束自耕农经济所采取的措施和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它既是一个生活组织,也是一个经济组织,它还曾经是一个权力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注:指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特点)。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家庭手工作坊)构成(表4)
表:16世纪一位英国面包师的家庭构成(单位:人)

男主人
女主人
孩子
帮工
学徒
女仆
1
1
3
4
2
2

——根据哈罗德·帕金《现代英国社会的起源》
材料三 在英国至少从1530年开始,他们已不再认为独身是一种美德,相反,他们认为婚姻是由上帝创立的……他们主张把宗教和家庭联系起来,过一种理想的宗教家庭生活,也就是说,宗教信徒除了去教堂礼拜与圣餐外,在家中也进行祈祷与阅读《圣经》。
——引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04期(作者:蔡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乡下,家庭很小的经济因素是什么?中国古代一些家庭规模大且具有权力组织的特点,请结合古代政治史分析其制度根源。
(2)现代家庭是亲人居住、消费和情感寄托的单位。根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的英国家庭还有哪些更宽泛的功能?结合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功能在现代家庭中衰退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他们”指哪类人?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宗教家庭生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试分析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2)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 “吉祥”内容的词句非常丰富,试举两例。(比如:瑞雪兆丰年。每条2分,共4分)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