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文化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喜爱那根链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
D.东亚的发展既吸取了西方文明,又继承了儒家文明 |
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
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 |
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 |
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
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材料表明
A.儒家学说始终对东亚文明起决定作用 | B.儒家学说难以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融合 |
C.西方发展模式必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 D.东亚发展既吸取西方文明,又继承儒家文明 |
我们认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下列儒家思想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包括
①尊师重教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天人协调 ④和谐和中庸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列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春秋时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的儒学 |
B.战国时荀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发展了孔子学说 |
C.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
D.宋代时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 |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 B.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
C.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 |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
C.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 | D.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
有学者认为,综观中国历史,儒家“君子”几乎始终是政治、社会批判功能的首要承担者。从汉末“清议”到宋代“太学生”运动,再到晚明东林党人的“一堂师友,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无不是儒家“君子”发挥政治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表现。下列解释与该学者的主张最符合的是
A.道德修养是儒家“君子”的首要内涵 | B.儒家“君子”是“批判”的政治主体 |
C.儒家“君子”是维护君权和统治者的保守派 | D.学习知识对儒家“君子”有重要意义 |
儒家民本思想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为君之道与治民之道,其最终取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挤才能巩固。上述材料表明儒家思想
①重民意 ②重民生 ③重教化 ④重权威 ⑤重法制
A.①②④⑤ | B.①②③ | C.②③⑤ | D.①②③④ |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
C.提倡父子教学相 |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阐述,有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我国的早期儒学 |
B.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开始定于一尊 |
C.两宋时期产生的理学实现了儒学的更新 |
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者 |
求真、向善、塑美,既是人类追求的精神理念,也是人们奋斗的价值目标。下列选项与此相符合的是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④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