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是无与伦比和无限美妙的。周恩来教会人类怎么为人处世;邓小平教会人类怎么解决恩怨情仇。符合该材料主题的理论或政策分别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
B.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D.求同存异、市场经济理论 |
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
C.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
1941年2月,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身份来华的居里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这表明当时美国
A.以中国内部纠纷为由拒绝对华援助 |
B.借助援助促成国共两党全力抗日 |
C.敦促国共两党放弃各自的政治主张 |
D.反对国民党采取的反共政策 |
1938年10月,陈嘉庚以华侨参政员身份,从新加坡向国民参政会发来“敌未出国门前言和即汉奸”的电报提案,获大会通过,被誉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该提案的“伟大”之处在于
A.成功的制止了国民党亲日派的投降倾向 |
B.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C.坚持抗战到底的民族独立精神 |
D.鼓舞北平守军奋起保卫卢沟桥 |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曾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下列能够为上述经验提供实践依据的是
A.辛亥革命、南昌起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B.南昌起义、遵义会议、三大战役 |
C.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三大战役 |
D.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
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
中共一大(1921年) |
中共二大(1922年) |
中国社会性质 |
未阐述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革命目标 |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来 |
最低纲领: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
革命对象 |
资产阶级 |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
革命力量 |
工人、农民和士兵 |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
A. 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B. 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
C. 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D. 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B.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
C.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 D.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
据记载,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一律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劫,重则可能有杀身之祸。我们对这段记载的正确认识应该是
A.中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 B.不符合史实,有杜撰嫌疑 |
C.西方传教士诬蔑诽谤义和团 | D.外来宗教冲击了小农生产者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C.欧洲统一进程的加快 | D.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
C.“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
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曾经说过:“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他的这句话表明
A.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B.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
C.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
D.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两国不同道路的原因是
A.俄国为工业国,中国为农业国 |
B.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
C.“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反动势力受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
D.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下图是签订《南京条约》时的场景图,这一事件后可能出现的历史情景是
A.清朝官员普遍为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而庆幸 |
B.中国皇帝认为《南京条约》影响很坏而一直不批准它 |
C.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商人为中国全境通商举杯祝贺 |
D.中国政府派出专员与英国商定进出口货物的税率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