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甲、乙、丙三家工厂依次可能是
A.纺织厂、汽车厂、服装厂 | B.钢铁厂、纺织厂、食品厂 |
C.食品厂、纺织厂、汽车厂 | D.服装厂、纺织厂、钢铁厂 |
三家企业的加工地都在我国境内,其中
A.甲厂主要是利用我国政策优势 |
B.乙厂主要受我国庞大市场的吸引 |
C.丙厂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广大的市场 |
D.三家企业选择我国加工,其共同区位因素是我国有丰富的原料 |
皖江(长江安徽段)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江、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的主要原因是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 | B.地价、劳动力成本高 |
C.能源、资源消耗殆尽 | 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
对皖江沿岸工业带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A.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水热资源非常丰富 |
B.主要依靠水运联系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 |
C.汽车等产业吸引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 |
D.以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端产品为发展目标 |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 B.汽车产业 |
C.石化工业 | D.钢铁工业 |
该产业部门属于
A.劳动密集型工业 | B.技术密集型工业 |
C.原料指向型工业 | D.资金密集型工业 |
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劳动力价格 | B.技术 |
C.交通运输 | D.原料 |
从19世纪后期至今,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第下列各题。
能反映世界汽车产业中心转移方向的是
A.①→②→③ | B.①→④→② |
C.③→④→② | D.④→①→③ |
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
A.消费市场扩大 | B.原料供应充足 |
C.劳动力廉价 | D.技术水平较高 |
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会使中国
A.环境污染加剧 | B.就业压力增加 |
C.人口向内地集中 | D.产业升级加快 |
2014年3月21日,新疆首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开始架设首段导线,标志着“疆电外送”工程建设全面提速,读疆电外送线路图,完成下列问题。
“疆电外送”工程主要输送的是( )
A.煤电和水电 |
B.核电和水电 |
C.煤电和风电 |
D.水电和地热发电 |
哈密地区的优势和特色的是( )
A.农作物复种指数高,粮食单产高 |
B.天然气资源丰富,为西气东输的起点 |
C.气温日较差大,致使瓜果特别甜 |
D.坎尔井是当地人挖的水窖,用以收集雨水 |
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以下问题。
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 B.西北区 |
C.南方区 | D.北方区 |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 B.北方区和西南区 |
C.西北区和西南区 | D.西北区和南方区 |
以前,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下图①、②、③、④代表的工业部门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是( )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加剧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缓解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某类电子制造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期开始在中国大陆投资,现已逐渐扩展到许多地区。下图中阴影部分为该类企业在中国大陆的集中分布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关于该类电子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类企业集中分布区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 |
B.④地区最初建立该类企业的主导区位优势是市场广阔 |
C.①地相对于②地吸引该类企业建立的区位优势是海运便利 |
D.该类企业由④地向③地转移主要受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吸引 |
该企业在我国各地的发展,利于当地( )
A.城市规模的控制 | B.环境质量的改善 |
C.产业结构的升级 | D.能源紧张状况的缓解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27日正式通水,据此完成下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需关注的问题是( )
①汉江中下游灌溉和航运受到影响 ②库区及沿线移民搬迁安置量大
③沿线干渠开挖后诱发水土流失 ④北段冬季结冰,调水量受限制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南水”进入北京后将与北京市五条主要河流渠道相连,沟通各条水系最主要的目的是
A.增加水量,促进水能资源开发 |
B.解决北京全市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
C.最大限度地改善北京市的生态环境 |
D.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
制造外包是以外加工方式将生产委托给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分散风险、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目的。读1990年至2008年我国各产品承接制造外包比率(我国某产业承接的美国制造外包率等于我国该产业向美国出口所有中间产品产值占该产业总产出的比重)变化趋势表(单位:%),完成下题。
1990年至2008年,我国承接的美国制造外包比率增幅最大的产业是( )
A.石油 | B.冶金 |
C.纺织 | D.一般机械 |
我国成为美国制造业外包主要承包国的主要优势是( )
A.制造业产品质量精良,竞争力强 |
B.制造业体系完善,生产协作条件好 |
C.由强大的科研体系技术支撑 |
D.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工资水平较低 |
美国制造业外包,有利于美国( )
①增加大量就业机会 ②加强研发与生产的联系③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④拓展产品国际市场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在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化的产业,主要包括航天、生物、信息、医药等产业,向上海、浙东、苏南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二是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将原有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及皖赣等地转移。完成以下问题。
上海、浙东、苏南等地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主要目的是( )
A.“筑巢引凤” | B.“腾笼换鸟” | C.打破壁垒 | D.扶贫帮闲 |
苏中、苏北、皖、赣等地接受产业转移,对其有利影响有 ( )
①增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 ②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益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④促进人口迁移,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 B.⑧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图表示世界产业转移过程,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若①~④表示世界产业转移的四个阶段,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表示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将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等产业转向日本 |
B.②表示上世纪70、80年代 日本将钢铁、纺织工业转向香港 |
C.③表示上世纪80年代,香港将轻纺、玩具、钟表、小家电等工业转向珠江三角洲 |
D.④表示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将电子计算机、核工业、宇航工业等转向粤北 |
珠江三角洲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原材料和能源丰富 ②劳动力廉价且充足 ③交通便利 ④科技
力量雄厚 ⑤土地租金低 ⑥市场广阔
A.①②③ | B.③④⑥ |
C.②⑤⑥ | D.①③④ |
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部分工业的“二次转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此过程中,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加剧 |
B.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的经济差异 |
C.扩散了珠江三角洲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 |
D.实现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双赢,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
图甲是世界某区域图,图乙是图甲中三个城市的年降水量和冬雨率柱状图。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区域实施的调水工程最可能为( )
A.东水西调 |
B.西水东调 |
C.北水南调 |
D.南水北调 |
造成旧金山、洛杉矶、圣迭戈三个城市年降水量和冬雨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山脉走向 |
B.地势起伏、人类活动 |
C.沿岸洋流、植被类型 |
D.纬度位置、大气环流 |
读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图A)和IT产业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回答下列各题。
图A中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①、②、③分别是指( )
A.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
B.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 |
C.环渤海地区、闽南地区、珠江三角洲 |
D.山东半岛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
根据图B所反映的IT产业全球化竞争的格局,今后我国IT产业发展的核心策略是( )
A.发挥劳动力价格优势,增强产业竞争力 |
B.加强市场营销,努力拓展国际市场 |
C.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扩大规模效益 |
D.加大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 |
据安徽省合作交流办公室2012年7月6日透露,安徽利用外省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仍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的佼佼者,全省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数量明显增加。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安徽省成为全国承接产业转移佼佼者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进步,人才丰富 |
B.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较低 |
C.靠近沪苏浙发达地区,气候优越 |
D.区域工业化水平高,产业协作条件优越 |
安徽省大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是( )
A.增加了劳动力压力 |
B.城市速度加快,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
C.成为推动安徽省发展的重要动力 |
D.使其在区域产业分工和合作中重点发展落后的产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