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陆地环境的各要素是
A.彼此孤立存在的 | B.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的 |
C.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 | D.彼此间杂乱无章的 |
从有利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观点出发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将枯枝落叶就地烧掉 | B.将枯枝落叶打扫干净送到垃圾站 |
C.将枯枝落叶埋在草地旁边 | D.将枯枝落叶送到食堂做燃料 |
下列说法不属于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是
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
B.气候直接影响生物、水文要素,但生物、水文要素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气候 |
C.地质作用的变化会影响气候因素 |
D.某一要素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
B.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
C.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
D.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
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
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
关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气降水越多,流动性越大 | B.平原的流动性大,山地的流动性小 |
C.我国东部地区的流动性大于西部地区 | D.等高线密集的地区流动性大 |
读“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_为基础产生
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 _____ ;
(2)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③→⑤→⑥的分布体现了_________地带性特征,其产生受_________条件影响较大,同时又是在一定的_________条件基础上进行的。从全球看,这种地带性特征在_________纬度最明显;
读某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图,回答1~2题。
M城气温比周围气温高的原因
A.谷地、地势低 | B.河流调节作用 |
C.海拔高,太阳辐射强 | D.地热资源丰富 |
若图中有大河,请判断大河流向
A.由西向东 | B.由南向北 |
C.由北向南 | D.无法确定 |
如图所示:P、Q为某日晨昏线n与北半球某纬线m的交点,经度差为1200.已知此时W点的地方时为12点且此日以后W点将向P、Q的中点O移动,据此完成5~6题。
该日,P的夜长是
A.6小时 | B.8小时 | C.18小时 | D.16小时 |
当W点与O点重合时,O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A.570 | B.170 | C.430 | D.00 |
该图为“某月3日~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时气压变化过程曲线图”,读后回答7~9题。
天气系统过境时,可能会出现阴雨天气的曲线是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以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为存在和发展前提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天气系统过境时会带来大风、雨雪天气 |
B.②天气系统垂直方向上的气流以上升为主 |
C.③天气系统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D.④天气系统过境时天气晴朗 |
读图的甲、乙两区域地理事象分布图,回答10~11题。
图中①②③④四支洋流中,属于风海流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b两区域为同一种农业地域类型 ②a、b两地区养牛业都很发达
③c、d两地区的地形都是以高原为主 ④c、d两地所在国都是发达国家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②④ |
读图完成12~14题。
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下列城市中,过程④在一年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
A.上海 | B.鹿特丹 | C.孟买 | D.开普敦 |
若该图为太平洋环流示意图,且E、F两地附近全年昼夜等长,则
A.①洋流沿岸地区形成大面积的温带落叶阔叶林 |
B.②洋流自西向东依次穿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
C.③洋流附近形成热带荒漠景观 |
D.④洋流属于风海流,是东亚和北美太平洋间最佳航线 |
当“拉尼娜”发生时,住往会出现的现象是
A.热带太平洋东部暴雨频繁 | B.南美太平洋沿岸鱼类大量死亡 |
C.东南亚地区持续干旱 | D.亚洲东部沿海台风次数增加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