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方法
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树莓之美

①树莓为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植物,因其果型、色、味与草莓相似且长在树上,故名树莓,也叫山莓、覆盆子、刺葫芦等。树莓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一种值得开发的野生水果,其果实不仅酸甜适中、芳香浓郁、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其氨基酸的含量是苹果的10多倍,是梨和柑橘的近30

②树莓之美首先体现在其外表。树莓的花小巧玲珑,花瓣鲜艳美丽。花瓣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花青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花青素使花瓣呈现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条件下呈红色,中性时为紫色,碱性时呈蓝色。由于新陈代谢使细胞内的酸碱度不断发生改变,因此花朵也就变得五彩缤纷。树莓花朵的美不仅仅在色彩,也美在香味。悠悠香味来自花瓣中的油细胞,其中的芳香油分泌后挥发到空气中,于是浓浓的香气在空气中飘来游去。当艳阳高照、温度升高的时候,花瓣中的芳香油挥发得更快,飘得更远,所以香味便更加浓郁。

③树莓果实由很多小核果组成,近球形或卵球形。果实鲜甜的味道主要来源于其中积累的淀粉在成熟过程中被逐渐水解,转变为可溶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使果实变甜。未成熟果实的酸味来源于其中的多种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和酒石酸等。苹果中以苹果酸占多数,柑橘以柠檬酸为多,葡萄中则以酒石酸为主。那么树莓呢?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都有,柠檬酸含量超过总量90%.随着果实的成熟,一部分酸转变成糖,有的被氧化,有的被碱性物质中和,所以酸味下降。

④树莓之美还体现在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树莓未成熟的青果加工后即是中草药覆盆子。据《本草纲目》记载,覆盆子有益肾脏,治阳痿,缩小便,补肚明目之功效。

⑤用树莓的果实酿造的树莓酒是一种高档果酒,色、香、味俱佳,观之色艳如火,饮之满口含香。饮用树莓酒不仅有益健康,还大大降低了醉酒风险,这是因为有机酸与乙醇相互作用即转化为酯类物质,进而被排出体外,可大大降低血液中的乙醇含量;有机酸中的水杨酸,有益于发汗解毒,使酒精通过汗液外排;树莓酒所富含的花青素是强抗氧化因子,常饮可延缓衰老,淡斑明目,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同时,花青素还可对冲肝脏在分解酒精时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从而大大减轻了肝脏负担,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⑥树莓的根、茎、叶也可入药。在湖南湘西地区,人们将嫩叶捣碎治疗肠炎。茎叶外用可以治疗痈疖肿毒,煮水洗可治痔疮。树莓的根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脯氨酸等,多种植物激素,如细胞分裂素类,以及少量的乙烯等。树莓一般在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后入药,能活血止血,祛风利湿,主治吐血、便血、肠炎、痢疾、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和白带异常等疾病。树莓根泡酒能舒筋活血、消肿退红。

⑦树莓之美,美在外表,美在内在,是整体美,是自然美,是一种生长与发育、结构与机理的协调统一的完美结合。

(选自《百科知识》2015第17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从    两个方面介绍树莓之美,全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花瓣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

(3)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面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艳阳高照、温度升高的时候,树莓花朵的香味便更加浓郁。

B.饮用树莓酒不仅有益健康,还不会醉酒。

C.成熟的树莓果实之所以酸味下降,是国为酸都转变成了糖,有的被氧化,有的被碱性物质中和。

D.文章第③段综合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果实鲜甜味道的来源。

来源:2016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各题。

年画

①年画,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作为中国画中独特的一种类型,年画是老百姓在辞旧迎新的欢乐时刻用来营造节日气氛的一种绘画。它除了能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感外,还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祝福,是表达朴实生活理想的一种民俗艺术形式。

②年画起源于门神画。我国百姓礼敬门神之风,在春秋以前就已经形成。秦汉之际,出现了最早的门神形象,即神荼、郁垒。唐宋以来,门神画逐步衍化成了木版年画,其表现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关羽、赵云、秦琼、尉迟恭等武将和钟馗、天师等神仙开始在年画中出现。明中叶以后,全国出现了很多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成为年画的南北中心产地。清末,上海、天津等地兴起了月份牌年画,广受民众喜爱。

③按照题材的不同,年画大致可以分为门神年画、生活年画、戏曲年画等几大类。

④一是门神年画。现在广为流传的门神形象是初唐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他们成为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太宗因梦到龙王索命,夜夜受到惊扰,于是命秦琼、尉迟恭守卫在寝宫门口。日子久了,两位将军体力不支。太宗便命人画了他俩的画像,贴于门上。后世便以此镇邪,沿袭至今。

⑤二是生活年画。生活年画中最有特点和最受欢迎的是以娃娃为内容的年画。年画中的娃娃都是聪慧、可爱、眉清目秀的样子,他们手里常拿着荷花、金鱼、宝灯、水瓶等物件,带有美好的寓意。娃娃年画表达了老百姓对美满家庭、幸福生活的憧憬。

⑥三是戏曲年画。戏曲年画是随着戏曲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年画。它将年画与京剧、黄梅戏、越剧等戏曲完美地结合起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画中有戏、百看不厌。

⑦年画的主要流派有两种,一是苏州桃花坞年画。它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二是天津杨柳青年画。它产生于明代,与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

⑧年画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更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希望。虽然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不断改变,但寄托在其中的美好祈盼和心愿一直都在,这是年画的精神,也是年画的情怀。

(原文有改动)

(1)选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年画的?

(2)选文第②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选文第②段中“最早”能否改成“较早”?为什么?

(4)选文第③~⑥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5)人们张贴年画来营造节日气氛,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祝福。春节还有哪些活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来源:2019年辽宁省丹东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咸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姑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断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式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来,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彩体发有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制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盘地和河谷地带。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满大小小的城市,想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道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  、山地的形成、    四方面进行了说明。

(2)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

(3)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

(4)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

来源:2020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为什么蜂蜜能千年不腐?

①2014年,考古学家在格鲁吉亚发现了一个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坟墓,出土文物中,最特别的是一罐野果子竟然保存完好,当研究人员将这些至少有4000年历史的野果子切开时,果子还散发出了新鲜水果的香气。

②这些果子为什么能保存如此完好呢?答案就在于它们保存在蜂蜜中。蜂蜜非常特别,因为它是考古学家发现的唯一过了几千年仍然可直接食用的食物。

②食物的变质通常与微生物有关,细菌分解食物中的多糖、蛋白质,然后产生一些低分子的物质如氨、硫化氢、酮等,使食品变质。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高糖溶液。细菌和其他生物身体体液是低渗的,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微生物会被吸走细胞体内的水分,最后脱水而死。

④同时,蜂蜜也非常酸。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PH值在7.2~7.4之间,而蜂蜜的PH值大约介于3~4.5之间,蜂蜜这种酸度将杀死任何想要在蜂蜜内部生长的细菌。

⑤此外,蜂蜜的酿造者﹣﹣蜜蜂,它有着特殊的“炼金术”。

⑥在蜜蜂酿蜜前,需要采集植物蜜腺的花蜜,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与水,水分非常多,大概占到60%~80%.但是通过酿蜜,蜜蜂可以去除花蜜大部分的水分。当采集蜂采蜜时,会将花蜜一滴滴吸入囊中,然后返回蜂巢,吐给内勤蜂继续加工。内勤蜂在加工中,先把蜜汁吸到自己的胃里和转化酶进行混合,然后再吐出去,再吸进来,如此轮番吞吞吐吐要进行100多次,同时其他蜜蜂还会用翅膀不断扇风,排出巢内湿气。这也就使得蜂蜜的水分非常少。

⑦另一方面,蜜蜂胃中有一种叫做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当蜜蜂从嘴里反刍花蜜到蜂巢酿蜜,这种酶会和花蜜发生化学反应,把花蜜分解成两个副产品: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是一种氢的氧化物,可能听起来有点陌生,但说到它的水溶液﹣﹣双氧水,可能大家都会非常熟悉。过氧化氢有很强的氧化性,且具弱酸性,这种化学物质可以杀死可能在蜂蜜里生长的所有细菌。

⑧在古代,人们就发现蜂蜜是细菌“绝缘体”,有防止伤口感染等治疗功效。闪米人的粘土板最早记录了蜂蜜的医疗用途,上面详细记载了蜂蜜是如何治疗烫伤和割伤的。古埃及人还经常使用药用蜂蜜,制成药膏治疗皮肤和眼睛疾病。而在中国,迄今蜜丸仍然是制药业最常用的制剂之一。现在,世界各地的医院还在使用一种涂满了蜂蜜的绷带,用于防止病人伤口感染

⑨当然了,虽然蜂蜜堪称是不朽的食物,但如果没有密封好,在潮湿的环境下还是会变质的,而如果密封良好,蜂蜜真能做到永不变质。

(选自《大科技》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密封好的蜂蜜能够千年不腐的原因有哪些?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从第④段中任选一个加点词语,具体分析其语言特点。

(4)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来源:2017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

梁鑫峰

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

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隆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

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的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略有删改)

(1)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

(2)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

①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②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3)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发现大西洋底的山脉通过好望角,延伸到印度洋。

B.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东太平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陆续被发现。

C.大洋中脊的发现,让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板块运动理论。

D.大洋中脊中轴线上众多“火山口”喷出的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成为岩石,形成了新的洋壳。

来源:2018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神秘池塘

◆法布尔

①这个停滞不动的池塘,虽然它的直径不超过几尺,可是在阳光的孕育下,它却犹如一个辽阔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不知道会有多少忙碌的小生命生生不息。它多能打动和引发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啊!让我来告诉你,我记忆中的第一个池塘怎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并激发起我的好奇心。

②小时候,家里养了一群小鸭,我是放鸭的牧童。

③小鸭们一到池塘就飞奔过去寻找食物。吃饱喝足后,就到水里去洗澡,它们常常把身体倒竖起来,尾巴指向空中,仿佛在跳水中芭蕾。我美滋滋地欣赏着小鸭们优美的动作,看累了,就看看水中别的景物。

④那是什么?在泥土上,我看到有几段互相缠绕着的绳子又粗又松,黑沉沉的,像熏满了烟灰。我走过去,想拾一段放到手掌里仔细观察,没想到这玩意儿又粘又滑,一下子就从我的手指缝里滑走了。我花费了好大的劲,才认出它们是蝌蚪。

⑤接着我的注意力又被別的东西吸引住了。我看着泉水流到小潭,汇成小溪,突发奇想,如果把溪水看作一个小小的瀑布,定能去推动一个水磨。于是,我用稻草做成轴,用两个小石块支着它,成功地做了个磨子。可惜只有几只小鸭来欣赏我的杰作。

⑥接着,我在石头的窟窿里发现了一些灿烂而美丽的东西。它使我想起神龙传奇的故事。难道它们就是神龙赐给我的珍宝吗?要给我数不清的金子吗?为了纪念我发现的“宝藏”,再加上好奇心的驱使,我把石头装进口袋里,塞得满满的。

⑦在回去的路上,我尽情地想着我的蓝衣甲虫﹣﹣像蜗牛一样的甲虫,还有那些神龙所赐的宝物。可是一踏进家门,父母的反应令我一下子大失所望。

⑧“赶紧把这些东西扔出去!”父亲冲着我吼道。

⑧“小鬼,准是什么东西把你迷住了!”

⑩可怜的母亲,她说得不错,的确有一种东西把我迷住了﹣﹣那是大自然的魔力。几年后,我知道了那个池塘边的“钻石”,其实就是岩石的晶体;所谓的“金粒”,也不过是云母而已。它们并不是什么神龙赐给我的宝物。尽管如此,对于我,那个池塘始终保持着它的诱惑力,因为它充满了神秘,那些东西在我看来,其魅力远胜于钻石和黄金。

(1)法布尔记忆中的第一个池塘里,有哪些具体的事物激发了他的好奇心?

(2)仔细揣摩文中的关键词句,说说法布尔具有哪些优良的学习品质。

(3)从法布尔后来的成就看,“那些东西”的魅力为什么远胜于“钻石和黄金”?

(4)请准确列举出法布尔《昆虫记》目录中出现过的四种昆虫名称。

(5)积累链接:请默写出宋代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后两句。

来源:2019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2)为什么“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侯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3)结合第④段的内容,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具体指的是什么?

(4)结合第③④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5)阅读第⑥段,请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来源: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寻找发掘脑的潜能

(美)达罗•A•特雷费特

①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患者是老年痴呆或头部受到严重撞击或其他脑损伤的人,患病后突然表现出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但参加克莱蒙斯的个人雕塑展,看法开始发生改变。婴儿时期的他聪明伶俐,3 岁时一次意外摔倒脑部受损,其认知发展骤然减缓,在语言学习方面出现了严重障碍。此后他却拥有了一项非凡的技能,能够用手边任何材料进行雕塑,可以照着杂志上马的照片,在半小时内塑造出一件惟妙惟肖的复制品。

②兴趣令我开始在医学文献中查找这方面的报道。到 2010 年,我收集记录了全世界 319起知名的“天才”案例,其中有 32 例是属于后天获得的。神经学家米勒的研究工作也在我的收集之列。1996 年,米勒开始研究最早的 12 个病例。这些病例均患有一种名为额颞叶痴呆(FTD)的退行性疾病,患者都是老年人,在认知、语言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障碍和病态行为,但同时平生第一次展露出了超凡的音乐或艺术才华。

③从米勒的研究看,FTD 患者的受损脑区通常是大脑左前颞叶及眶额皮层,受损后导致患者出现一些病态的异常行为或认知、语言上的缺陷。正常情况下,上述两个区域会抑制位于大脑后部、负责处理眼部信号的视觉系统的神经活动。患者左前颞叶和眶额皮层可能无法发出抑制性信号,从而让个体获得了全新的艺术敏感性。于是大脑就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处理视觉和声音,患者的艺术敏感性或其他创造力便释放出来。

④大量研究表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可能缘于大脑某些区域活动减弱和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这涉及大脑损伤之后(以左脑受损最为常见,类似于米勒收集的 FTD 病例)的一系列事件,我称之为“3R 过程”。该过程始于“募集”,这个步骤主要发生在大脑皮层仍旧完好的区域,比如右脑,这里的大脑活动会增强;接着就是“重连”,也就是大脑会在以前没有形成神经连接的区域间建立起新的连接;最后就是潜能的“释放”,因为新的神经连接会使某些脑区的活跃程度升高,以至于一些处于休眠状态的能力被释放出来。

⑤至此,关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无论对于 FTD 患者还是意外脑损伤的人,我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这并不是一种先天性疾病,而是后天获得的。通过一个简单的推导就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并进一步产生新的结论:可以从每一个健康人的身体内开掘出一些接近天才的艺术才华或智力技能。很显然,问题的关键是能在无需患病或遭受脑损伤的情况下,释放人体内被封印的才华。

⑥研究人员让自愿者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九点谜题。要求将三点一排,总共三排的点用四条直线连起来,途中不能抬笔或有折返线。一开始,29 名自愿者没人能够完成这项任务。对他们进行“假”刺激(仅安放电极但没有释放电流)后,仍然束手无策。释放电流后,约有 40%的自愿者,成功完成了这项任务。他们似乎一下子就知道了他们以前不知道或者没学过的事情。这便是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它通过产生一种极化电流,减弱左脑与感观输入、记忆、语言以及其他脑功能相关的部分脑区的活动,同时增加右脑(主要是右前颞叶)的活动。

⑦无论哪种类型,对于获得性学者综合征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才能和知识肯定是以某种方式通过遗传而来的。在生命之初,我们并非一张白纸,大脑可能便预装了一套“系统”,帮助我们处理眼睛看到的东西,或是理解音乐、艺术或数学方面的“内在规律”。只是,“天才”比一般人更“擅于”开发和利用那些与生俱来的才能。

⑧让目前还不是“天才”的人释放创造潜力的可行性途径有哪些,如何掌握一系列大脑神经运作的生理机制,便成为关键。

⑨要重塑大脑并发挥人的潜能,冥想是一条可行的途径;刻苦练习亦可获得某项高超的技能;之外就是科学技术的参与。我们需要掌握当某些大脑回路的功能受到激发或抑制时,神经元会建立怎样的连接,进而“破译”大脑活动与突然显现的才能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在患者活动甚至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能够对其大脑状况进行观测。与此有关的实验正在加紧进行中。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那卓越的创造性和特殊的本领就会被轻松发掘出来,每个人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天才”梦想。

(1)依据选文,简要解释什么是“获得性学者综合征”。

(2)第③④段均说明患者生理变化机制,你认为能否去掉其中的一段?为什么?

(3)结合文意,简要说明第⑤段画线句这一结论的推导过程。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来源:2017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猝死"急救指南

①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②《中国急救医学》2020年刊发的一份报告显示,猝死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用2009年的研究数据指出,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更为要命的是,大多数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医院之外,因此,当专业救护人员赶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③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命是完全无法挽回的。

④1963年,心脏病学家伦纳德•司彻里斯创立了美国心脏协会中心的CPR(心脏复苏)委员会,同年美国心脏协会正式授权支持CPR。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电击除颤正式组合为现代心肺复苏技术。【甲】 心脏是一个"泵"把血液"泵"到全身,当心搏骤停或室颤(不规律地跳动)时,这个"泵"就停止工作了,全身会缺血。心脏就是这个工作原理,把血里面携带着的氧,运送到全身。当心跳停止4分钟后,脑细胞开始出现不可逆的缺氧坏死。

⑥心搏骤停患者需要做心肺复苏。什么时候可判断患者心搏骤停,需要做心肺复苏呢?首先拍打患者并大声呼唤,患者没有眨眼、皱眉、呻吟等反应,其次患者胸部无起伏5~10秒,两者同时具备即可判断患者心将骤停,应进行心肺复苏。

⑦如何做心肺复苏呢?发现有人倒地,可参考如下步骤施救:

第一步,判断现场的环境是否安全;

第二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重唤;

第三步,若患者无反应,找人拨打急救电话、取最近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第四步,看呼吸,而不是去听和感觉,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5~10秒,如果没有呼吸或者是不正常呼吸(下颌式呼吸),就要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第五步,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⑧胸外接压的位置:两乳头连接中点处(胸骨中下段);深度:5~6厘米(约一张银行卡的宽度);频率:每分钟100~200次。反复进行胸外按压直至拿到AED或急救人员到来。

⑨关于人工呼吸,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可以不做,因为未经训练的吹气既无效,还会使按压中断。应持续地按压,等待专业救护人员到来。越早进行电击,心脏重新跳动的成功率越高。

⑩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体外除颤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它小巧便携,使用简单有效。AED的出现使急救有望抓住"黄金4分钟"。

⑪心搏骤停病人早期85%~90%的病因是室颤,医院外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AED。【乙】 除颤每推迟1分钟,存活率降低7%~10%。

⑫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搏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⑬猝死是救不活的,能救过来的是当发生呼吸、心搏骤停10分钟之内身边有人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因为2/3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身边没有医生,所以真正能救他们的是作为第一目击者的你。

(《读者》2021.6,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一说对心搏骤停患者,可以使用的现代心肺复苏技术有哪些?

(2)从甲乙两处画线句子中选择一句,分析其说明方法及作用。

(3)下面加点词语可否删去,为什么?

每年,中国心源性猝死总人数估计达54.4万,为世界之首。

(4)本文介绍了心肺复苏技术,以及非专业人员的救治过程,为了让更多心肺病人在生命关键时刻得到救治,请你开动脑筋,对心肺复苏技术的普及和相关公共设施的完善提出你的建议。

来源: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一文,回答各题。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刘诗瑶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

B.具有一定化学毒性的微塑料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C.有些塑料还没有完全降解,新的塑料又不断产生,导致海洋微塑料总量不断增长。

D.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B.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降解处理。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

D.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只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拦截,就能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由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考发现,引出对海洋大型塑料来源的说明。

B.第③段中加点词"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⑤段说明作为塑料生产大国,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与防治的相关知识。

来源: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已进行了47次火星探测活动,仅有25次成功或部分成功,成功率为51.2%。而火星着陆任务风险更高,22次着陆任务,只有10次取得成功,成功率为45%,目前只有美国和中国掌握火星软着陆技术。

       我国是第一次探测火星,此前还没有火星轨道器,所以中国火星车在技术上和美国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此次采用了绕、着、巡的方式,就是环绕、着陆、巡视三位一体一次实现,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第一次开展火星探测时,采用如此高难度的任务方式,所以说中国的第一次火星探测已经开创了先河,而且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巨大的跨越。

材料二:

     你觉得航天员在空间站里都吃啥?汉堡?面包?蛋炒饭?梅菜扣肉?鱼香肉丝?其实,从国际空间站全面建成,到现如今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升空,多年来,空间站上的食物清单一直在更迭。

       最早的版本,食物极大可能是糊糊状的。经过特殊处理、确保不会掉渣的糊状"黑暗料理","口感难以形容"。

       除了糊糊外,还有类似小块压缩饼干的"一口吃"食品,以及需加水软化才能下咽的复水食品。可是不论哪一种,味道都不是重点,温饱和健康才是重点。

       现在,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不仅可以吃到诸如八宝饭、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中式食品,饭后还可以喝一杯用中药和滋补品配制的饮料。

       总之,空间站食物越来越"接地气"。要想在航天员面前不露怯,身为"菜鸟"的你千万记得收起对"太空食品"的刻板印象,在看到食物的那一刹要淡定,务必藏好眼神里的那丝惊讶,假装熟练地挑选你的最爱,或许就能在其中找到一份美味的宫保鸡丁。

(1)下列选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火星着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

B.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火星探测技术和美国还存在较大差距。

C.材料二我国航天员的食品由原来的糊状"黑暗料理"到现在的八宝饭、鱼香肉丝、四川串串、重庆火锅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D.两文都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我国空间科技方面的进步和成就。

(2)从语言风格方面,两则材料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来源:2021年山东省德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问题。

筷子小传

施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⑨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族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⑩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

(选自2020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筷子的主要特点。

(2)第⑧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和第⑦段不能颠倒顺序,请你说明理由。

(4)请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标题"筷子小传"的好处。

来源:202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宣纸的“前世今生”

①“宣纸制作技艺”与 2009 年 10 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宣纸虽为世人熟知,但不少人对其发展演进级内涵变化并不十分了解,仍将不同历 史时期具有不同内涵的宣纸混为一谈,因为有必要对选址的“前世今生”一探究竟。

②“宣纸”二字连用,成为表示纸张的专有名词,始于唐代《历代名画记》:“江东地润无 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种“宣纸”还不是用青檀 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生产出来的纸张,而是“蜡之”后才可以用的皮纸。可见唐代“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是以产地而称的。

③宋末元初,“以蔡伦术为生业”的曹氏一支因避乱迁徙到安徽泾县小岭,根据当地条 件开始了以青檀皮为原料的宣纸试制和生产。宋末经元到明中叶之前,皖南山区社会相对稳 定,文化繁荣,促进了当地造纸业的快速发展。小岭盛产优质青檀皮,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碱,一股偏酸,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碱、捞纸时依赖弱酸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 保障。天时之机、地利之便加上人之勤奋,沾着黄山,九华山的秀气,染着巢湖、太平湖的 灵气,泾县宣纸开始崭露头角。当然这时的宣纸还是稚嫩,主要用于装裱托纸等,还不宜用于书画。

④明朝中叶后,选址的原料已非采用青檀皮一中,而是掺和了沙田稻草。由于青檀皮的纤维较长,单一用青檀皮浆作为原料,成纸性质较硬,柔韧性不足,在这种纸上进行书法绘画时,润墨性稍逊。而稻草的纤维较短,用青檀皮浆掺和稻草浆造纸,则增加了成纸的绵柔度和书法绘画的润墨效果。及至清代,宣纸已经普遍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 宣纸因其质地绵韧、纹理纯净、不蛀不腐、润墨性强的独特禀赋,成为书画家们的最爱。

⑤如今,宣纸产地早已由小岭传播到泾县及其周边地区。国内少数地方曾在原产地技术人员指导下生产过仿宣,但产品质量难与正宗宣纸相比。今天所谓正宗宣纸,就是用生产自 安徽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泾县特有的山泉水以及传统工艺精制而 成的书画、裱拓用纸。

⑥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经历 了上千年岁月,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笈的宣纸,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作者:曹天生。有删改)

(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2)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来源:2017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时间的脚印(节选)

陶世龙

①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②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可是,有时候,在粗糙的岩石上覆盖着的岩层,它里面的物质颗粒却逐渐变细了,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地壳下沉,使原来靠岸的地方变成了海洋的中心。

③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④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⑤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着丰富的记录。许多生物的尸体由于和泥沙埋在一起,被泥沙紧紧包裹住,没有毁灭消失,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它的遗体,保留了它的外形甚至内部的构造。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所有这些都叫做“化石”。

⑥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⑦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而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的特征。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

⑧自然界某些转眼就消逝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如雨打沙滩的遗迹,水波使水底泥沙掀起的波痕,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龟裂的形象……

(1)请从选文中概括出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2)指出第⑦段的主要说明方法和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很可能”可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来源: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①雾和霾是自然界中使能见度降低的两种不同天气现象。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雾肉眼可见,常呈乳白色,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高山、海滨、乡村常见,城市区域较少见。霾是大量细微的颗粒物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这些微小颗粒物的直径一般小于1微米,肉眼不可见。它们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②这些悬浮的细小颗粒物本来在各处漫无目的地飘摇散落,无意危害人类。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将它们聚集起来,终成四面“霾”伏之势,这就是雾霾的帮凶﹣逆温层。

逆温层通常出现于对流层底层,厚度较薄,一般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于稳定,对流不易发生。因此,除随寒潮带来的逆温外,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导致地面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因此聚积,使得空气质量变得差。

④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使城市上空出现了高空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污染物从气温高的低空向气温低的高空扩散,逐渐循环排放到大气中。但在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⑤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抑制了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几十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⑥冬季之所以更容易发生雾霾,便与逆温层有关。冬季冷空气的密度要比暖空气的大。简单来说就是,冷空气总想往下沉,而暖空气总想往上跑。在冬季的夜间,地面向外发出大量辐射,迅速降温。而由于白天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又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了近地面空气温度低,而高层空气温度高。因此,近地面的冷空气不会向高空运动,高层的暖空气也不愿意降落到地面。于是各自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垂直方向上也就减少了空气交换,这样更容易形成雾霾。

(选自《读者》校园版,2016年第9期)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雾是由近地面空气中大量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形成。

B.逆温层将悬浮的飘摇散落的细小颗粒物聚集起来,终成四面“霾”伏之势,成为了雾霾的帮凶。

C.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抑制了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市的上空,对城市起着保护作用。

D.冬季冷空气的密度要比暖空气的大。冷空气总想往下沉,而暖空气总想往上跑。冬季更容易发生雾霾。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采用先总后分的文体结构,分别说明了“雾”、“霾”的基本特点,以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B.文章第①段画横线句子通过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构成霾的微小颗粒的大小,以及对能见度的影响。

C.文章第③段画横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一般”可以省略,因为“在几百米至几千米之间”已经准确地说明了逆温层出现于对流层底层的大致距离。

D.文章按逻辑顺序展开。在介绍“雾”、“霾”的特点的基础上,引出逆温层对雾霾的促成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最后说明冬天更容易形成雾霾的原因。

来源:2016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说明方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