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诗歌阅读 / 诗歌鉴赏
初中语文

古诗阅读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两句?请简要分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                    和                    ,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表达诗人             的心情。
发挥想象,描绘“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题目(共5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_____________,一个“压”字,把敌军的_______________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2分)
尾联用什么写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下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折戟:折断了的戟。戟,古代兵器。
B.铁未销:铁还没有完全烂掉。销,销蚀。
C.将:将要。
D.铜雀:台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供歌舞宴游的场所。楼顶立有高丈五的铜雀,故名。

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有感于三国时英雄之成败而写下的。
B.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锁住东吴二乔了。
D.诗歌运用以大见小的表现手法,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杂诗》 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故乡”一词在起首两句中的迭现,使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资深游子想知晓“故乡事”的(          )心情。(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可作者对寒梅却情有独钟,可见寒梅寄托着作者(          )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为(         )。 (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
结合全诗,说说题目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回答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请用自己的话描绘颔联所呈现的景象。
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雄心与气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简要赏析。
品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3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草木深”描写了当时怎样的景象?
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赏析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末句中的“闲”字用的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题目。(共4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妙在何处。(2分)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歌赏析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作者是      (填朝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他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当时被谱成名曲《        》,被人们传唱。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了。
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用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D.全诗格调清新,富有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尚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诗词鉴赏。阅读《诗经》的两首诗歌,完成题目。(共6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艺术手法主要上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C.《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充分表现了人们对于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愿望。

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没有很大的差别。
B.蒹葭中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写到主人公隔水相望,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C.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写照,而歌者忽上忽下的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欲即转离,这又都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使这幅画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鲜明的印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诗歌阅读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