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强同学利用如图甲的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将一张白纸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与纸面 放置。
(2)沿玻璃板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玻璃板的位置。
(3)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利用 (填“点燃”或“没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寻找并记下蜡烛A的像的位置,蜡烛B应与蜡烛A大小相同,目的是为了比较 。
(4)移动点燃的蜡烛A,再做两次实验,在白纸上记录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将白纸沿放置玻璃板的直线折叠,发现点A1和B1,A2和B2,A3和B3基本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平面镜成虚像
B.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5)实验中,小强正在观察蜡烛A的像,雨石同学用物理书挡在玻璃板的后面,那么小强 (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6)为了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强同学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B原来位置上放一个光屏,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的像。小强同学的做法
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
如图所示,是小顺同学利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透明玻璃板、木板、白纸和铅笔等器材“探究平面成像特点”的装置。
①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 (选填“明亮”或“黑暗” 的环境中进行。
②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
③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一个光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 像。
因为疫情,进入校园的人员要测量体温。如图,常用的测温枪是利用人体 (填“发出的红外线”或“反射的红外线” 来测量体温的。小明测完体温后,走进走廊,发现正对自己放置的平面镜中还有另一个“自己”,如果小明以 的速度走向平面镜,他的像将以 的速度走向平面镜,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在某次探究光学实验活动中,小明做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i |
30° |
45° |
60° |
∠r |
30° |
45° |
60° |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时,如图甲所示,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并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i和∠r,如表所示,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在反射现象中, ;如果将光线沿着FO射向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沿OE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在乙图中将硬纸板向前后向后折是为了确定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 。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如图丙所示,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经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留下的信息如图丁所示。小明将白纸PQ对折,发现A和A′、’B和B′、C和C′分别重合由此得出结论是: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拿掉玻璃板后面的蜡烛。放在一张白纸,在白纸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与蜡烛A相同的蜡烛B,来确定蜡烛A所成的像的位置。则蜡烛B应该
是 (填“点燃”或“不点燃”)的,点燃蜡烛A的好处是 。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夜间从路灯下走过,影子先变长后变短
B.雨后的夜晚,迎着月光走,地面上有水的地方比其它地方暗
C.平面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成像的
D.如果用激光笔照亮水中的鱼,激光笔要向看到鱼的下方照射
实验室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情景如图所示。眼睛在A侧看到的蜡烛的像是由光的 (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实验中将蜡烛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 。
距离平面镜4m处站立着一个身高1.8m的人,他距离镜中自己的像的距离是 m,像的高度是 m,人移动后,人与像间的距离是6m,则人向镜面移动了 m,此时像的高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小乔手持一块方形小平面镜想看一下额头的小痘痘,此时额头距平面镜0.4m,则额头的像距额头 m;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她将额头靠近镜面,则所成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乔又将小平面镜斜插到如图所示的水槽中,放在阳光下,结果在光屏上看到不同颜色的光,这是光的 现象。
对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在她向后退的过程中,她在镜中的像变小
B.针孔照相机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的
C.小猫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D.侧面看到白纸很亮,是因为光照到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小阳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他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蜡烛 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 ,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从不同角度透过玻璃板看,它跟前面蜡烛 的像都完全重合。改变蜡烛 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再做两次实验,并把三次实验中蜡烛 和 的位置记录在白纸上,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蜡烛 跟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 。
(3)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观察到蜡烛 的像 (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
(4)小阳把白纸沿着玻璃板的位置对折,观察到像与物的对应点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
(5)小阳取走蜡烛 ,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这时应该 (填“透过”或“不透过” 玻璃板观察,发现光屏上没有像,这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像。
目前,“长鼻子”校车已经广泛投入使用。小明乘校车时发现,能在车玻璃中看到“自己”,这是因为车玻璃起到了平面镜的作用能成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 (选填“实”或“虚”)像;汽车座位上的头枕,可以预防汽车 (选填“急刹车”或“被追尾”)时造成的危害;校车和学生总质量为9000kg,车轮与地面的接触总面积为0.15m2,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是 Pa(g取10N/kg)。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照图那样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 。由此可知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的 相等。
(2)某同学共进行了三次实验,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数据记录如下:
次数 |
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cm |
1 |
10 |
10 |
2 |
15 |
15 |
3 |
20 |
20 |
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平面镜成像时 。
(3)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
(4)如果实验时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起1cm,则蜡烛的像竖直向上移动 。
A.2cm B.1cm C.0.5cm D.0cm。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