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得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下列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水通电分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
B.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木炭,得知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
C.天然气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
D.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显红色,说明石蕊试液能使酸变红 |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瓶(质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能说明二者确实发生反应的现象,并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2)某同学对上述实验设计产生了质疑.请简述他质疑的依据,并在原有实验基础上,设计实验证明CO2和NaOH肯定发生了反应.
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检验CO纯度时,没有听到响声,表明气体已纯净 |
B.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烧杯罩住一支燃着的蜡烛 |
C.鉴别双氧水和纯水,取样后分别加入MnO2,观察现象 |
D.证明氧气是否集满,只能用带火星的木条的方法 |
实验桌上有一瓶无色液体,某同学说可以往溶液样品中滴加石蕊试液,判断其酸碱性。该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的( )
A.提出问题 | B.作出猜想 | C.设计实验 | D.反思评价 |
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象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会发生改变.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 B.假设 | C.观察 | D.做结论 |
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在1、2两处中有一处有明显的现象发生,该实验现象是 。其化学方程式为为 。
(3)3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 的缘故。其化学方程式为 。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小琳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小静同学提出 “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小静同学的这一想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假设和猜想 | B.设计实验 | C.操作实验 | D.做出结论 |
下列实验方案与实验结论相对应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方案 |
||||
结论 |
比较呼出气体中CO2含量较空气中的多 |
说明白烟的成分与蜡烛成分相同 |
说明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而酚酞分子不运动 |
说明液态水与气态水可以相互转化 |
下列实验设计方案合理的是()
A. |
用碳酸钾和氢氧化镁制备氢氧化钾 |
B. |
用氯化钙溶液检验氢氧化钠是否部分变质 |
C. |
用氢氧化钡溶液区分硫酸铵,硫酸镁和硫酸钠 |
D. |
用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氯化氢和水蒸气 |
下列有关物质鉴别方案正确的一组是:()
A. | 可用 溶液鉴别 、 、 三种氮肥 |
B. |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
C. | 溶液、 溶液、盐酸、 溶液,不加任何试剂即可鉴别 |
D. | 粉末、炭粉、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 |
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B. C. D.
A.研究影响音调大小因素
B.验证Zn、Fe、Cu的活动性
C.稀释浓硫酸
D.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下列图示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
B. |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支持燃烧 |
C. |
天平不平衡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D. |
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 | 用铅笔芯代替石墨试验导电性 | B. | 用燃着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
C. | 用磁铁吸引来区分铁丝和铝丝 | D. | 用水区分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
下列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A.制备NaOH溶液:将饱和的Na2CO3溶液与适量的石灰水混合后过滤 |
B.检验碳酸根离子:将要检验的物质与稀盐酸混合,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C.证明NaOH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 |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用NH4Cl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加热,比较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