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①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氧气,可以通入一氧化碳后点燃,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
②实验室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3%的氯化钠溶液,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俯视读数,若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3%
③某固体可能由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钡、氯化镁、硫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少量该固体,加入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固体的组成有5种情况
④某碳酸钠溶液中可能含有另一种溶质,取一定量该溶液,逐滴滴加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则该碳酸钠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A.1种B.2种C.3种D.4种
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氯化钾、氢氧化钠、硝酸钠和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 性质得出该结论的;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法不能确定粉末中不含硫酸铜。
(2)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Ag2SO4微溶于水)
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②通过以上实验,该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 ;
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 。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CuSO4、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NaCl、CaCl2、BaCl2等溶液呈中性,经过思考,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1)白色粉末一定不含 ,可能含有 。
(2)为了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还需要对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无色滤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
猜想三:Na2CO3和NaOH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 溶液。 |
|
猜想三正确 |
2.静置上述溶液,取少量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入几滴 溶液。 |
|
步骤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得出结论]白色粉末的成分是 。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忘记加入指示剂,为探究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又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猜想一:溶质是CaCl2; 猜想二:溶质是CaCl2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是 ; 猜想四:溶质是CaCl2、Ca(OH)2和HCl
[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 是错误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
实验一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 |
猜想二不成立 |
|
实验二 |
再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与另一只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 |
猜想三成立 |
[交流反思]边巴同学认为。只用下列一种试剂 (填序号),也可以得出上述猜想三成立。
①AgNO3②Fe2O3③NaOH
[拓展延伸]
(1)在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 ;
(2)写出实验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 并过滤,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2。
某涂料添加剂M的成分为银、铝、锌中的一种,为确定其成分,取一定质量的M和稀硫酸进行实验。
①银、铝、锌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②用如图1方法收集氢气,是因为氢气 (选填“可溶”、“难溶”)于水;仪器Ⅰ的名称是 。
③6.5g锌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计算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④铝、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与消耗铝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在图中画出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与消耗锌的质量关系曲线。
⑤1.8g样品M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产生0.1mol氢气,则M的化学式是 。
某废液M可能含有硫酸钠、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实验.
①反应生成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M 中一定没有 .
③为进一步确定M的成分,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Ⅰ重新取M样品,滴加过量的试剂X,静置;
Ⅱ取Ⅰ中的上层清液,滴加酚酞;
Ⅲ向Ⅱ中的溶液滴加过量的稀硝酸;
Ⅳ向Ⅲ中的溶液滴加试剂Y.
完成填空:
试剂X是 (选填“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试剂Y是 溶液.能确定M中含有氢氧化钠的最主要的一个现象是 ;能确定M中含有氯化钠的最主要的一个现象是 步 .(需写明现象对应的步骤编号)
一种自加热食品包装中加热包的成分有: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氯化钙、硫酸镁。使用时需向加热包加水,课堂上老师分别取适量加热包中的固体样品进行如图1实验:
(1)实验A中,将样品加入水里,触摸烧杯外壁发烫,其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B中,将一定量稀盐酸加入锥形瓶中,剧烈反应,生成大量气体,学习小组同学对气体成分和锥形瓶内溶液进行探究。
Ⅰ、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作出假设]假设一:只有H2,假设二:只有CO2,假设三:H2和CO2。
[实验验证]小明同学设计如图2实验,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①当气体通过甲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假设 不成立。
②丁中出现 的现象时,证明假设三成立。
③乙的作用是 。
Ⅱ、对锥形瓶内的溶液进行探究。
实验后,小萍同学取少量锥形瓶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开始一段时间无沉淀生成,其原因是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存在 。
[总结反思]通过以上探究,小林同学做了如下的反思归纳:
a.加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b.向用过的加热包内的固体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后过滤,可以回收活性炭
c.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用作加热包中的发热材料
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得的烧碱中常含有一定量的NaCl.为测定某烧碱样品的纯度,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方案一:称取m g烧碱样品 测定消耗稀盐酸的质量。
方案二:称取m g烧碱样品 测定生成沉淀的质量。
请回答:
(1)方案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方案一中,为减少误差,最好选择下列方法中的 (填字母)来判断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A.向样品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判断。
B.测定过程中,边滴加稀盐酸边用pH试纸频繁测定混合液的pH
C.向样品溶液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溶液,根据溶液颜色变化判断。
(3)判断方案二中FeCl3溶液过量的化学方法是 。
(4)小李同学可将方案二中的FeCl3溶液换成稀硝酸和 (填化学式)溶液,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小亮同学将一称重后的铜片伸入盛有AgNO3溶液的烧杯中,待溶液颜色变蓝后,取出铜片直接称量,发现其质量增加了ag。
请回答:
(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取出铜片后,烧杯内溶液质量减少了 g。
(3)小建同学将一定量的铁粉加入取出铜片后的溶液中,充分振荡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硫酸,有气泡生成,则可推断,滤液中的溶质是 。
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氯化钾、氢氧化钠、硝酸钠和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通过观察颜色认为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他是根据物质的 性质得出该结论的。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方法不能确定该粉末中不含硫酸铜。
(2)他们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已知Ag2SO4微溶于水)
①写出生成蓝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
②通过以上实验不能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 。
③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和稀硝酸的目的是 。
化学课上,老师组织同学们观察铁丝、木炭、石蜡等物质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后,同学们分析总结出了燃烧的特征和定义,同时得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老师又演示了如下实验:将打磨光亮的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镁条继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并伴有轻微爆炸声,集气瓶内壁上出现黑色颗粒,同时生成白色固体。同学们对该实验中生成的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一:氧化镁
猜想二:碳酸镁
猜想三:氢氧化镁
猜想四:氧化镁和碳酸镁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三不成立,理由是 。
[实验验证]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猜想一成立 |
[反思交流]
(1)请你结合已有知识和实验探究过程,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综合上述实验,你对燃烧或二氧化碳性质的新认识是 (写一条)。
同学们在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和5%的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对此进行探究(杂质不溶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猜想二: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一]反应后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小亮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 性,由此得出猜想一不成立的结论。
(2)小慧认为此结论不够严谨,还应考虑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补充了如下实验
①取洁净的烧杯,另配制 溶液,测得溶液pH=7
②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和紫色石蕊溶液,持续通入CO2,发现溶液变为 色。但小亮认为实验②不能说明CO2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他重新改进了实验。
③另取洁净的试管,加入适量水,持续通入CO2至饱和,测得溶液pH=5.6。
由以上实验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对溶液酸碱度影响不大,猜想一不成立,反应后的溶液中有盐酸。
[实验探究二]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小亮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再向容器中滴加少量5%的稀盐酸,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是 。
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二和猜想三不成立。
[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探究,可得出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 。
[反思交流]小慧又提出,也可能是反应太慢,无法观察到气泡产生,她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取出[实验探究二]所得的部分清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pH为Y,若X Y(填“>”“=”或“<”),则她的猜想成立。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所学知识制取氢氧化钠溶液。他们向盛有一定量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过滤。甲同学认为滤液就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余同学不同意他的说法,大家一起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氢氧化钠
猜想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三:氢氧化钠、碳酸钠
猜想四: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
[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成立,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理由: 。
[实验探究]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
甲同学 |
加入足量 稀盐酸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一 成立 |
乙同学 |
加入碳酸 钠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一 成立 |
丙同学 |
加入无色 酚酞溶液 |
溶液变为红色 |
猜想一 成立 |
[实验评价]甲同学的实验只能证明滤液中不含 ;乙同学的实验只能证明猜想二不成立;丙同学的实验错误,原因是 。
[得出结论]综合 两位同学的实验和现象,可证明猜想一成立。
[反思迁移]①同学们经过讨论,提出用两种盐溶液及相应的实验操作,也可确定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这两种盐溶液可以是 。
②在制取某物质时,除了根据反应原理设计实验,还需要注意 。
在今年化学实验操作考试“探究纯碱的性质”中,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并将A、B、C、D四支试管中的废液全部倒入一个干净的大烧杯中。考试结束后,某兴趣小组发现大烧杯底部有沉淀,上层溶液呈红色。为了探究上层溶液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提出问题]大烧杯中的上层溶液中除了含有水和酚酞外,还含有哪些离子?(假设难溶物质、水和酚酞均不会解离出离子)
[猜想假设]小明认为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Na+、CO32﹣、H+、Cl﹣、Ba2+、Ca2+、OH﹣七种离子,你认为上层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最多可能有几种,它们分别是 (填离子符号)。
[分析讨论](1)小红认为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H+,因为上层溶液呈红色。请你分析上层溶液中不含有H+的另外一个理由 。
(2)小李取一定量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发现无气泡产生,认为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CO32﹣.小红认为他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 。
[设计实验]为进一步确定上层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请你和小红一起参与下列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大烧杯中上层溶液少许于一支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静置 |
①
②试管中的上层溶液仍是红色 |
①大烧杯中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②同时还能得出大烧杯中的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
[实验结论]大烧杯中的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实验室有一份氯化钠和氯化钡混合物样品。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分离提纯氯化钠并测定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百分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前对天平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 。
23溶液的目的是 。该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操作Ⅱ,请指出操作中存在的两处错误: 、 。
(3)下列关于操作Ⅲ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酒精灯、玻璃棒、蒸发皿
b.该操作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c.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d.停止加热后,立即将蒸发皿直接放在试验台上。
(4)样品中氯化钠质量百分含量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