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
C.丙实验说明可以通过蒸发食盐水的方法得到固体氯化钠 |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
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 B.假设 | C.观察 | D.作出结论 |
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
B.在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C.生石灰块投入水中,水会沸腾,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是放热反应 |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下列有关指定容器中水的主要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实验 装置 |
铁钉生锈条件探究 |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探究燃烧的条件 |
主要作用 |
试管中的水: 使铁生锈的物质之一 |
量筒中的水: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被抽出的水的体积约量筒中水的总体积的1/5 |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的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
烧杯中的水: 加热铜片;隔绝空气 |
选项 |
A |
B |
C |
D |
下列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①将NaCl和KNO3的混合物溶于水,再用过滤的方法将它们分离
②往铜盐溶液中加入铁粉获得少量铜
③将氧气、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灼热的铜网的试管获得纯净二氧化碳
④用稀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镁粉和铝粉
A.②③④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
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探究“CuSO4溶液显蓝色与什么离子有关?”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提交的实验方案,其中不需要做的实验是
A.观察Na2SO4、K2SO4溶液的颜色 |
B.观察CuCl2、Cu(NO3)2溶液的颜色 |
C.向CuSO4溶液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静置后观察溶液的颜色 |
D.加水稀释后观祭溶液的颜色 |
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证据,得出结论。下列做法中不能获得明显证据的是( )
A.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在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B.为了证明氧气是否集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
C.为了说明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
D.为了证明汗水中含有Cl-,加入含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用体温计测量人体的温度 | B.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 |
C.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 | D.用酚酞试液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 |
下列每组对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实验设计 |
实验目的 |
|
实验一 |
实验二 |
||
A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装有少量红砖粉和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 |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
B |
将铁钉放入干燥的试管中并将试管口密封 |
将铁钉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使铁钉一半被水淹没 |
铁生锈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
C |
将铁丝放入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 |
将银丝放入2mL10%的硫酸铜溶液中 |
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
D |
将植物嫩叶浸泡在10mL蒸馏水中 |
取10mL蒸馏水,通入过量二氧化硫气体,再将植物嫩叶浸泡其中 |
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
下图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四个实验装置,其中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A.探究分子运动 | B.探究燃烧的条件 | C.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为能立即确定它是什么溶液,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 B.查阅资料 | C.进行试验 | D.交流讨论 |
某些金属外观为银白色,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吸一下”。就“拿磁铁吸一下”这个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 B.实验 | C.观察 | D.做出结论 |
通过下图所示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甲实验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可以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 |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