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探究的结论错误的是()
A.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稀有气体 | B. | 酒精灯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
C. | 浓硫酸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升高 | D. | 蜡烛燃烧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
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的。在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实验 | B.假设 | C.观察 | D.作出结论 |
右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含量低于1/5.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 ( )
A.查看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
B.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 |
C.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
D.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
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
下做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复试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 |
B.认为与本次试验无关,不予理睬 |
C.查找资料了解蜡烛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
有碳酸钠、硝酸银、氯化钡及稀盐酸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为鉴别它们设计实验如下:用三支试管各取少量其中的三种溶液,再分别加入少量剩下的最后一种溶液。下列推测的现象或结论中,错误的是()
A. | 若三支试管中都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硝酸银溶液 |
B. | 若两支试管中出现气泡,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碳酸钠溶液 |
C. | 若三支试管中的观象分别为出现气泡、白色沉淀、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稀盐酸 |
D. | 若两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一支试管中无明显变化时,则最后加入的是氯化钡溶液 |
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图所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试管 中的气体是氢气 |
B. |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
C. |
该实验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
D. |
试管 与试管 中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操作会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
A. | 装置漏气 |
B. | 药匙中放入的红磷量不足 |
C. |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时,没有立即塞紧瓶塞 |
D. | 红磷燃烧结束后,没等装置冷却就打开弹簧夹 |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
B. | 向稀盐酸中滴加适量紫色的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成蓝色 |
C. |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
D. | 打开盛有浓硫酸的试剂瓶瓶盖,瓶口上方出现大量白雾 |
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 |
B. |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可能是石灰水变质 |
C. | 将表面未处理的铝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 |
D. | 在粗盐提纯实验中过滤速率过慢--没用玻璃棒引流 |
为了探究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分别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 ,甲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 ,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全部消失;乙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 ,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有剩余。下列有关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A. | 反应后乙同学所得溶液中一定不含盐酸 |
B. | 反应后向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一定会有蓝色沉淀生成 |
C. | 反应后甲、乙两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
D. | 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小于14.6% |
右图是同学们利用大可乐瓶设计的储气装置(铁架台未画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 |
B.取用气体时,可通过控制止水夹a 、b,靠水的重力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
C.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后,c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 |
D.该装置也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