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氯化钡、碳酸钡、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样品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小郑同学将烧杯中的物质过滤,得滤渣A和滤液B,取滤渣A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硝酸,观察到滤渣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
小杨同学进一步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
针对上述实验方案中各步骤的现象,小杨同学提出下列三种不同的假设,依据每种假设中各步骤不同的实验现象,可得出不同的实验结论。
|
步骤一 |
步骤二 |
步骤三 |
假设一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
|
假设二 |
无白色沉淀生成 |
溶液变红 |
溶液变为无色 |
假设三 |
无白色沉淀生成 |
无明显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1)依据假设一的现象,可确定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钡、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钠四种物质。则步骤二的现象是 ;步骤三的现象是 ;步骤三中发生的任意一个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依据假设二的现象,原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是 ;(任写一种可能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
(3)依据假设三的现象,原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 种。
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和他们一起探究并完成以下各空;
【提出问题】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1)只有Na 2SO 4;
(2)Na 2SO 4和 两种物质;
(3)Na 2SO 4和NaOH两种物质。
【实验验证】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甲同学实验 |
取适量中和反应后的溶液滴于试管中,将表面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的溶液中 |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 |
猜想(2)成立 |
乙同学实验 |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另一试管中,并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 色 |
猜想(3)成立 |
丙同学对甲、乙两同学结论不同产生质疑。
【查阅资料】①Na 2SO 4溶液显中性;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 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 ═2NaAlO 2+3H 2↑。
【交流反思】①丙同学肯定猜想(1) (填"成立"或"不成立");
②丁同学认为猜想(2)不成立,其理由是 ;
③该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④甲同学的实验是铝片和 溶液反应。
现有一包黑色固体粉,可能含有炭粉、CuO、Fe 3O 4中的两种或者三种,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其成分。
(1)提出问题:该黑色固体粉末成分是什么?
(2)作出猜想:
猜想一:混合固体是炭粉、CuO
猜想二:混合固体是炭粉、Fe 3O 4
猜想三:混合固体是 (两种物质写不全不给分)
猜想四:混合固体是炭粉、CuO、Fe 3O 4
(3)查阅资料:Fe 3O 4为黑色粉末,能与盐酸反应,含有Fe 3+的盐溶液遇到KSCN(硫氰化钾)溶液时变成红色,Fe(OH) 2是一种白色沉淀。
(4)实验探究:取一定量的固体于试管中,加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有部分固体溶解,过滤,得到滤液A,并对滤液A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取一定量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铁粉 |
无红色固体析出 |
该固体物质一定没有 |
步骤二:又取一定量的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的KSCN(硫氰化钾)溶液 |
溶液变成红色 |
滤液A中还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步骤三:再取一定量的滤液A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 |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同时还有少量的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面变成红褐色 |
滤液A中还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讨论交流:
①通过以上实验,猜想 成立。
②写出Fe 3O 4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③Fe 3O 4与盐酸反应时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请大家推断Fe 3O 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 (写两种价态才得分)。
(6)拓展:请写出同种元素显不同化合价的一种盐 (其它合理答案也得分)(写化学式)。
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①氧化铜是否也能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好?
【查阅资料】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最好选用的金属氧化物是 。
【设计并完成实验】
Ⅰ. 将3.0g氯酸钾放在试管中加热
Ⅱ. 将3.0g氯酸钾与1.0g二氧化锰均匀混合加热
Ⅲ. 将3.0g氯酸钾与Xg氧化铜均匀混合加热
【实验现象分析】
Ⅲ中X的值应为 ,实验Ⅰ和Ⅲ比较可证明 。 现象与实验Ⅲ相同.实验Ⅱ和Ⅲ对比的目的是 。将实验Ⅲ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 、洗涤、干燥,然后进行称量的目的是 ,最后还要再将黑色粉末和 混合加热,
【结论】氧化铜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实验Ⅲ中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反思】MnO2的用量对 H2O2分解反应有何影响?
【设计并完成实验】利用图甲装置探究“MnO2的用量对 H2O2分解反应的影响”,实验中为3%H2O2溶液,装置中产生氧气的量可以用压强传感器测出(在等温条件下,产生氧气体积与装置内压强成正比,反应放热忽略不计。)
【讨论交流】(1)图乙是“0.1克MnO2与不同体积的3%H2O2溶液混合”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图丙是“不同质量的MnO2与相同体积的3%H2O2溶液混合”的实验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 。
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甲同学在烧杯中加入约1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
色。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变为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甲、乙、丙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
猜想三:有NaCl和NaOH
上猜想中,直接可以排除的是 ,理由 。
【实验探究】
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甲、乙、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甲同学方案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AgNO 3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猜想一成立 |
乙同学方案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 中,向试管中加入 |
有气泡产生 |
猜想二成立 |
丙同学方案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生锈的铁钉 |
|
猜想二成立 |
丙同学认为甲同学方案不合理,你认为理由是 。
【反思交流】
实验结束后,废液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倒入下水道 B.倒入废液缸 C.带出实验室
用久置的镁条做实验时,需要用砂纸把表面的灰黑色打磨掉,直到露出光亮的银白色。实验小组同学对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Ⅰ.是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镁。
Ⅱ.是镁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黑色碳单质。
Ⅲ.根据铜锈的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推测镁条表面的“灰黑色外衣”是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得到的碱式碳酸镁。
同学们经讨论,从颜色上否定了只含有氧化镁,因为氧化镁是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
① 碱式碳酸镁的性质有:受热可分解;常温下能与稀硫酸反应。
② 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能变为蓝色。
③ 碳不与稀硫酸反应,但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反应并生成CO2、SO2和H2O。
同学们认为碳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三种产物的共同点是 (答出一点即可)。
【进行实验】
(1)同学们用久置的镁粉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 验 装 置 |
|
实 验 现 象 |
①无水硫酸铜粉末逐渐由白色变为蓝色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结 论 |
久置的镁粉中除镁元素外,还含有的元素是 久置的镁粉中含有碱式碳酸镁 |
(2)同学们发现,经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中镁粉会突然“噗”地燃烧起来,出现红热,很快停止,并有黑色固体粘附在试管壁上。
①将试管取下,冷却后加入足量稀硫酸,大部分固体溶解,并有气泡出现,但黑色固体没有消失。请写出有气体生成的一个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实验①试管中的混合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名称),除去其中溶液,向黑色固体中加入浓硫酸,加热。黑色固体全部溶解,得澄清溶液并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实验(2)说明,镁在CO2中可以燃烧,生成了碳单质。
【实验结论】
综合上述实验现象,实验小组认为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和碱式碳酸镁。
【反思与评价】
有的同学提出,实验(2)不足以证明镁条表面“灰黑色外衣”中含有碳,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在探究氢氧化钙与稀盐酸中和反应实验时,忘记了滴加酚酞溶液,无法判断反应进行到何种程度,同学们决定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写出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CaCl 2和Ca(OH) 2 猜想二:CaCl 2和HCl 猜想三:
请将猜想三补充完整,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是 .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
|
猜想一不正确 |
②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
|
猜想二不正确 |
【拓展与应用】举例说明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一点即可)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少量白色固体且玻璃瓶塞打不开,这一情况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于是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瓶口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找资料】(1)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SiO 2),试剂瓶身经抛光处理,不易反应,而瓶口和玻璃塞上的磨砂将二氧化硅裸露出来;
(2)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SiO 2+2NaOH=Na 2SiO 3+H 2O;
(3)硅酸钠(Na 2SiO 3)是一种白色固体,有很强的粘合性,可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硅酸钠溶液能与强酸反应,如:Na 2SiO 3+2HCl=2NaCl+H 2SiO 3↓(白色);
硅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 2SiO 3+CaCl 2=2NaCl+CaSiO 3↓(白色)。
【作出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是:
Ⅰ.硅酸钠;
Ⅱ.硅酸钠和碳酸钠;
Ⅲ.硅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取一定量白色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形成样品溶液,分组进行如下实验并相互评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与评价 |
||
第1组 |
|
有气泡冒出且产生白色沉淀 |
同学们认为猜想① 不成立;写出生成气体的反应化学方程式:② |
||
第2组 |
第一步 |
|
产生白色沉淀 |
第1组同学认为:此步骤还不能准确判断出原固体的成分。 |
|
第二部 |
|
③ |
大家一致认为:猜想II成立。 |
【反思交流】
(1)有同学认为,第2组实验中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理由是:④ ;
(2)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且试剂瓶只能用橡胶塞。
已知某金属粉末由铁、铜、铝三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粉末由什么组成?
【查阅资料】铁和铜与氢氧化钠溶液都不反应,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可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偏铝酸钠和氢气(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提出猜想】
猜想Ⅰ:该粉末由铜、铁组成;
猜想Ⅱ:该粉末由铜、铝组成;
猜想Ⅲ:该粉末由 组成。
【实验探究】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取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粉末样品,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粉末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
粉末一定含有
|
② |
另取一个烧杯,加入适量粉末样品,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 |
粉末部分溶解, 气泡产生 |
粉末一定含有铝 |
综合上述实验,说明猜想 成立。
【实验反思】有同学认为能用浅绿色的FeSO 4溶液代替NaOH溶液完成步骤②,你认为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拓展应用】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聪聪做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发现除生成白色固体外还有少量淡黄色固体,他对得到的固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固体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猜想一:MgO
猜想二:Mg 3N 2
猜想三:
【查阅资料】MgO与水反应类似于CaO与水反应;Mg 3N 2与水反应产生NH 3。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将该固体投入到盛水的烧杯中 |
若烧杯中只有白色固体,无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
猜想 正确 |
|
猜想二或猜想三正确 |
【表达与交流】聪聪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定量的方法确定猜想三正确,请写出将固体投入水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相关结论】空气中N 2和O 2体积比约为 ,由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少量Mg 3N 2可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 3+CO 2+H 2O═Ca(HCO 3) 2,联想到实验室中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钙:Ca(OH) 2+CO 2═CaCO 3↓+H 2O,对长时间向碱溶液中通入CO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产生了浓度的兴趣。
【提出问题】一定量CO 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1)通入少量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通入过量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3)碳酸氢盐都是可溶于水的。BaCO 3难溶于水。
(4)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猜想】(1)溶质为NaOH和Na 2CO 3;(2)溶质为Na 2CO 3;
(3)溶质为 (填化学式);(4)溶质为NaHCO 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溶液,滴在pH试纸上 |
pH=9 |
该溶液显碱性 |
(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BaCl 2溶液 |
有 生成 |
猜想(4)不成立 |
(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1)和(2)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 (填"需要"或"不需要")。
(2)同学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教材,发现遇热或压强变小时:Ca(HCO 3) 2=CaCO 3↓+CO 2↑+H 2O,纷纷提出,干粉灭火器中用NaHCO 3灭火的反应原理与之相似,试写出NaHCO 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应用】(1)同学们回忆起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心想:如果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呢?请你描述一下: 。
(2)老师投影图片﹣新化县的梅山龙宫,冷水江市的波月洞,涟源市的藏经阁,双峰县的药王洞…宛如人间仙境的美丽溶洞,竟然是文中两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创造?!同学们不禁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咋不决口,纷纷表示"娄底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 碱的化学性质 ; 盐的化学性质 ;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烧,检验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 。
方案二:小刚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 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表: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点燃酒精 |
①硬纸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 |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1)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是 。
(2)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 12H 22O 11,小红发现: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目是氧原子数目的倍,但是,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甲、乙、丙三人化学学习小组在实验中,用到了三个分别盛有NaCl溶液、NaOH溶液、Na 2SO 4溶液的滴瓶。甲同学发现乙同学将三个滴瓶中的三只滴管混用,认为乙同学实验操作不规范,滴瓶中的试剂会因此受污染而无法再次使用。学习小组就盛有NaCl溶液的滴瓶是否被另外两种试剂污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滴瓶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
Ⅰ溶质成分只有:NaCl
Ⅱ溶质成分为:NaCl和NaOH
Ⅲ溶质成分为:
Ⅳ溶质成分为:NaCl、NaOH和Na 2SO 4
【实验探究】为证明猜想,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1)取该滴瓶内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BaCl 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 |
|
猜想Ⅳ成立 |
【实验反思】丙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并未证明猜想Ⅱ、Ⅲ是否成立,应补充相应实验予以证明,你是否赞同? (填"是"或"否")。
乙醇俗称酒精,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因而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和内燃机等的燃料,工业上常用高粱、玉米等淀粉含量较高的物质发酵生产,属于可再生资源,为解决能源危机开辟了新的道路。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乙醇燃烧的产物产生兴趣,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乙醇燃烧生成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H 2O;猜想二: ;猜想三:CO 2、CO、H 2O。
【设计与实验】小组同学充分讨论后,决定选用如图药品和装置来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
(1)先将乙醇放入盛有一定量氧气的容器中燃烧,然后将燃烧产物通入上述装置,通入装置的顺序是 (装置可以重复选用,也可以不选)。其中选用E装置的目的是 。
(2)待燃烧产物将装置内空气排尽后,再点燃C装置中的酒精灯对固体进行加热。
【现象与结论】
实验中所选第一个装置观察到现象是 ,C中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D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由此推断猜想三成立。其中C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与交流】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对实验结论进行了反思:甲同学发现含碳的化合物燃烧时,氧气充足才能避免有毒物质一氧化碳产生;乙同学发现该实验的设计中有一个明显缺陷,该缺陷是 。
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某兴趣小组请你参与研究:铁与水蒸气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物质的成分、性质及再利用.
(1)【推断】观察到D中黑色固体变红,则B中生成的气体是 .
(2)探究B装置中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碎瓦片能防爆沸,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2.铁的氧化物中,只有Fe 2O 3是红棕色,其余均为黑色,只有Fe 3O 4能被磁铁吸引.
【初步探究】B装置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剩余固体是Fe 3O 4
猜想二:剩余固体是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及结论 |
【实验结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成分再利用】若将B装置中剩余的黑色固体ag,经过一系列转化,全部变为红棕色固体Fe 2O 3(假设转化过程中铁元素无损耗),增加的质量为x,则x的取值范围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