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A.用自来水洗手 | B.用汽油清洗油污 | C.用洗涤剂清洗餐具 | D.用盐酸清除铁锈 |
20℃时,把少量生石灰放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下列关于烧杯中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溶剂的质量一定减小 | B.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 |
C.溶液一定变浑浊 |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
青藏高原的空气称之为没有污染的空气,对这种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空气中只有单质 | B.空气是一种纯净物 |
C.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 D.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
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CO2密度比空气大 | B.稀释浓硫酸 | C.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某同学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装置如图所示。实验结束后,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明显大于集气瓶中原有空气体积的1/5。对这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
B.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
C.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
D.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
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
B.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 |
D.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
B.蒸发溶剂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
C.氯化钠在水溶液中以氯化钠分子的形式存在 |
D.植物油能溶解在加了洗涤剂的水中 |
下列图象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A.表示向足量的稀CuCl2中加入少量Fe,溶液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
B.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Ba(OH)2溶液,溶液的pH与Ba(OH)2溶液体积的关系图 |
C.表示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蔗糖晶体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与蔗糖质量的关系图 |
D.表示CO还原氧化铜实验中,试管内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 |
粗盐中所含的杂质主要是氯化镁。工业上常把粗盐晶体粉碎后,用饱和食盐水浸泡,再滤出食盐。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浸洗前后被浸洗的食盐中氯化镁的含量不变 |
B.浸洗前后食盐水的组成不变 |
C.浸洗后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限次地使用下去 |
D.粗盐粉碎后的颗粒大小,直接影响浸洗后的食盐中氯化镁的含量 |
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有关容器内溶液的变化某同学归纳出了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溶液的质量都减小 | B.溶液的质量都增大 |
C.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减小 | D.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
如图为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在实验过程中,当观察到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气体,其目的是
A.为了检验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 |
B.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使试管破裂 |
C.为了提高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 |
D.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 |
下图所示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不正确的是
A.白磷的量不足会影响实验结论 |
B.装置不漏气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
C.将白磷改为碳也能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 |
D.试管内气体压强的减小会导致水面的上升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A.①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
B.②在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
C.③向一定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
D.④某温度下,向一定量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人硝酸钾固体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