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三峡之秋 同步试题
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累______( ) 晕______( )
______( ) ______( )
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 )叶( )实 ( )( )巨蟒
( )光( )漾 ( )( )飞降
判断下列各句是否是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1)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 ( )
(2)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 )
(3)对面走过来的好像是小明的班主任王老师。 ( )
(4)刘晨同学长得很像他的父亲。 ( )
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中午,群峰是金色的,阳光在水面上闪耀。 (变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是黑色的。 (变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使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连为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有许多佳句,请你摘录两句写在下面的“_____”上,并争取将它们背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游雁荡山
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敛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我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连连叫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窥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第3自然段,用“______”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反问句。
(3)按要求改写句子。
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变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出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