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寒假,快乐复习30天 第15天
科学研究发现,P53基因是一种遏制细胞癌变的基因。科学家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细胞中都有P53基因异常现象。现在通过动物病毒转导的方法,将正常的P53基因转入到癌细胞中,发现能引起癌细胞产生“自杀现象”,这为癌症治疗又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向。对于该基因疗法,从变异的角度分析属于
A.基因突变 | B.基因重组 |
C.染色体结构变异 | D.染色体数目变异 |
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
②我国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
③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出太空椒
④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
A.① | B.①②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关于变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都叫单倍体 |
B.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
C.患某种遗传病的人一定携带此病的致病基因 |
D.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
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
B.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
C.基因突变的普遍性是指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
D.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 |
关于基因突变是否可以遗传,有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 |
B.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定不能遗传 |
C.若发生在人的体细胞中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
D.人类Y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只能传给男性 |
下列关于诱变育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
B.一次诱变处理供实验的生物定能获得所需的变异类型 |
C.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的选育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
D.诱变育种过程能创造新的基因而杂交育种过程则不能 |
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
B.染色体数量变异不属于突变 |
C.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 |
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片段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
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乙基鸟嘌呤,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常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 |
B.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 |
C.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的嘌呤含量高于嘧啶 |
D.经EMS处理后,水稻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
B.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中的碱基序列,而基因重组只能改变基因型 |
C.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中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D.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发生在受精过程中 |
一个果蝇种群有108个个体,果蝇的基因数约为104对,假如该果蝇种群每一代出现的突变基因数为2×107,则每个基因的突变率为( )
A.1×10-5 | B.2×10-5 |
C.1×10-6 | D.2×10-6 |
下列关于变异和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四倍体马铃薯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形成的植株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称为二倍体 |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和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猫叫综合征都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
C.子女与父母的性状总有一些差异,这些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 |
D.一条染色体上缺失了8个碱基对,不属于基因突变,应属于染色体变异 |
下列变异的原理一般认为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A.将转基因的四倍体与正常的二倍体杂交,生产出不育的转基因三倍体鱼苗 |
B.血红蛋白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导致某些贫血病 |
C.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 |
D.目的基因被误插入受体基因的非编码区,使受体基因不能表达 |
基因A与a1、a2、a3之间转化如下图所示,该图不能表明的是( )
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
B.基因突变频率低且大多是有害的 |
C.正常基因与突变基因可以通过突变而转化 |
D.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尽快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方便的育种方法是( )
A.单倍体育种 | B.杂交育种 |
C.人工诱变育种 | D.细胞工程育种 |
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属于( )
A.均为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 |
B.甲为基因重组,乙为基因突变均为可遗传变异 |
C.均为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 |
D.甲为基因突变,乙为基因重组均为可遗传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