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初二语文第八套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栖息(qī)阻遏( è )寒噤(jìn )褶皱变形( zhě ) |
B.匀称(chèn)蹒跚(pán)愧怍(zuó)惟妙惟肖(xiāo) |
C.藩篱 (fǎn)亵玩(xiè)归咎(jiù)亭台轩榭( xiè ) |
D.颓唐 (tuí)荒谬(miào)吊唁(yàn)盘曲嶙峋(xún) |
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狼籍瓦砾害人听闻巧妙绝伦 |
B.赃物地窖五彩斑斓鸣钟击磬 |
C.休憩推崇别出新裁不可明状 |
D.劫掠遗骸重峦叠障大厅广众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城的读者见面会上,携《那小子真帅》而来的韩国作者再次掀起一阵汹涌的"韩流",令少男少女们触目伤怀、激动不已。 |
B.由于多次受到台风侵袭,已经销声匿迹五年之久的水稻虫害稻飞虱再度大规模爆发,今年浙江早稻减产已成定局。 |
C.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公司的规章制度已非常完善,妇孺皆知了,职工们遵章守纪观念也越来越强。 |
D.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真是惟妙惟肖。 |
下列句中的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就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 |
B.现实的世界人人都拥有,并且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为阅读者所独有。 |
C.他们如此处理朋友间的关系,虽然在当时,但是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 |
D.只有他本人,才真正理解会计师的苦衷,因为他从事这一行已经二十多年了。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春风一阵阵地吹来, 。
A.树枝摇曳着,月光和树影也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
B.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和树影也一齐晃动起来。 |
C.月光和树影也一齐晃动起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 |
D.月光和树影也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树枝摇曳着。 |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芳草萋萋鹦鹉洲。
(2).大漠孤烟直, 。
(3). ,恨别鸟惊心。
(4).山重水复疑无路, 。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某高校研究机构对向阳村留守儿童的情况调查表。
向阳村留守儿童抑郁情绪调查表
抑郁频度 |
经常 |
有时 |
很少 |
没有 |
百分比 |
5.9 % |
52.9 % |
35.5 % |
6.7 % |
解决方式 |
对父母说 |
对同学说 |
对老师说 |
不说 |
百分比 |
23.6 % |
35.5 % |
5.9 % |
35 % |
根据上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根据以上结论,结合自己的体会,向相关部门提出合理的建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选自《厚德录》)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斥逐之追赶 |
B.富人病且死将要 |
C.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多么 |
D.不复有故态原来的 |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A.何以战 |
B.不以物喜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D.以塞忠谏之路 |
下列对张孝基的评价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张孝基信守承诺,把岳父的丧礼操办得很风光。 |
B.张孝基心地善良,见妻弟乞讨,顿生怜悯并积极给予帮助。 |
C.张孝基助人有方,让妻弟灌园管库,在劳动中促其转化。 |
D.张孝基为人厚道,把全部财产归还给悔过自新的妻弟。 |
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书香作伴
丁立梅
(1)年少的时候,我曾热切地做过一个梦,一个有关书的梦:开一家小书店,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
(2)那时家贫,无钱买书。对书的渴望,很像饥寒的人,对一碗热汤的渴盼。偶尔得了几枚硬币,不舍得用,慢慢积攒着,等有一天,走上几十里的土路,到老街上去。
(3)老街上,最诱惑我的,不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不是香香喷喷的各色糕点,不是喜欢的红绸带,而是小人书。小人书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他把书摊摆在某棵大树下,或是巷道的拐角处。书大多破旧得很了,有的甚至连封面都没了,可是,有什么关系呢?它们在我眼里,是散着馨香的。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腾跳出、闪现出、挪动出)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 (走、扑、溜)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4)读小学时,我的班主任家里,订有一些报刊,让我垂涎不已。班主任跟我父亲是旧交,凭着这层关系,我常去他家借书看。他对书也是珍爱的,一次只肯借我一本。有时夜晚,借来的书看完了,我又想看另外的。这种欲望一旦产生,便汹涌澎湃起来,势不可当。怕父母阻拦,我偷偷出门,跑去班主任家,一个人走上五六里的路。乡村的夜,空旷得无边无际,偶有一声两声狗吠,叫得格外突兀,让人心惊肉跳。我看着自己小小的影子,在月下行走,像一枚飘着的叶,内心却被一种幸福,填得满满的。新借得的书,安静在我的怀里,温良、敦厚,让我有满怀的欢喜。
(5)多年后,我想起那些夜晚,还觉得幸福。母亲惊奇,那时候,你还那么小,一个人走夜路,怎么不晓得害怕?我笑,我那时有书作伴呢,哪里想到怕了?那样的月色,漫着,水一样的。一个村庄,在安睡。我走在村庄的梦里面,怀里的书,散发出温暖亲切的气息。
(6)上高中时,语文老师清瘦矍铄,爱书如命。他藏有一壁橱的书。我憋足了劲学好语文,只为讨得他欢喜,好开口问他借书。他也终于答应我,我想读书时,可以去他家借。
(7)他家住在老街上,很旧的平房,木板门上的铜环都生锈了。屋顶上黛青色的瓦缝里,长着一蓬一蓬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房子,在我眼里,却如童话中的小城堡,只要打开,里面就会蹦跳出无数的美好来。
(8)是四五月吧,他屋门前的一棵泡桐树,开了一树紫色的桐花,小花伞似的,撑着。我去借书,看到他在树下坐着,一人,一椅,一本书。读到高兴处,他抚掌大叹,妙啊!他孩子气的大叹,让我看到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单纯,洁净,桐花一般地美好着,与书有关。
(9)后来,我离开老街,忘了很多的人和事,却常不经意地会想起他:一树的桐花,开得摇摇欲坠,他在树下端坐。如果我的记忆也是一册书,那么,他已成一枚书签,插在这册书里面。
(10)而今,我早已拥有了自己的书房,也算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抬头是书,低头还是书。若是外出,不管去哪里,我最喜欢逛的,定是当地的书店和书摊。
(11)午后时光,太阳暖暖的,风吹得漫漫的,人在阳台上小憩,随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摊膝上,风吹哪页读哪页。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
(12)人、书、风,就这样安静在阳光下,安静在岁月里,妥帖,脉脉温情。
文中多次提到“我”喜欢租书或借书,请仔细阅读,说说其中的原因。
仔细阅读第(3)段,请从括号内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回答所填词语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我穿过川流的人群奔过去,我穿过满街的热闹奔过去,远远望见那个男人,望见他脚跟前的书,心里 欢喜来,哦,在呢,在呢。我 过去,蹲在那里,租了书看,直看到暮色四合,用尽身上最后一枚硬币。
上面语句表现了“我” 的心情。
文中第(4)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题目为“书香作伴”,请仔细研读全文后,简要归纳在“我”的梦想实现之前“书香”和“我”“作伴”的主要经历。
作者在第(11)段中说“如果书也是一朵花,我这样想象着,如果是的话,那么,风吹来,随便吹开的一页,那一页,便是盛开的一瓣花。”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读了这句话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
俯而学与仰而思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
B.“俯而学”即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仰而思”即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
C.学习要将“俯而学”与“仰而思”有机结合起来,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
D.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
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的观点意在证明学会学习的重要性。 |
B.引用毛泽东的名言是为了说明知识越丰富,学养愈丰厚,就越能做好本职工作。 |
C.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不善于读思结合就会照本宣科招致失败。 |
D.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结合客观实际,深思熟虑,才能有建树。 |
下面事例可以用来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是( )
A.战国时期政治家苏秦,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家人也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只想睡觉,他想到一个办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刺大腿,使自己清醒过来,再坚持读书。 |
B.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家里穷,买不起蜡烛,他想到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凿一个洞,让隔壁家的蜡烛光透过来,常常学到深夜,就这样,匡衡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通过不懈努力,成为西汉著名的学者。 |
C.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它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他又多次阅读这本书,他还谦虚的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
D.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少年时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他觉得太有意思了。于是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了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没有云彩,他就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他不断学习,观察,思考着。后来,他终于确认了那四句诗里的描述不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