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西周贵族的等级制从高到低排列顺序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士——诸侯——卿大夫
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C.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宋建立之初,宰相经常与皇帝在朝堂上坐而论道。古籍《闻见旧录》记载:宋太祖一次趁宰相范质站立奏事时,密令撤座,等范质奏毕,才发现没有了位子,也不好意思讨回,于是成为定例。这主要说明(    )

A.宋太祖有意加强皇权 B.宋太祖不注重礼仪
C.宋太祖不信任范质 D.宋太祖轻视文官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地方职能的健全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 D.君主专制的强化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是(    )

A.罗马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能做的事隋有(   )
①代表国家出访他国               ②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组阁
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④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81~1783年间,美国邦联政府财政采用各州分摊的做法,要求各州上缴总计l000万美元,部分州以各种理由推脱,结果邦联政府只收到不足200万美元。这表明(   )

A.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 B.全国性政府有名无实
C.邦联政府未获各州认可 D.各州有明显分离倾向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曾被人称为“不光彩的、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但它却不断巩固,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其原因主要是(   )

A.1875年宪法确保了共和政体 B.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D.总统强大权力的保障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必然性,其主要依据是(   )

A.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工业革命使英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C.英国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比中国强大
D.清朝统治腐朽国内矛盾尖锐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位历史学家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时说:“19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更多社会阶层的支援,这不在于天国政权的封闭性,而是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声援的力量”。这说明(    )

A.中国社会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B.中国革命缺乏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纲领
C.没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中国需要发展先进的社会生产力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翻身成为国家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首诗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打倒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而不是通常所说的8年。该观点重在(    )

A.揭露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罪恶
B.肯定国民政府抗战的重要贡献
C.突出华北人民抗战的历史地位
D.强调中国局部抗战的重大意义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C.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D.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    )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B.人民政协已成为统一战线组织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彻底完成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起来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7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主题为“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是在(    )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C.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 ”
D.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西藏和平解放问题 B.香港回归
C.澳门回归问题 D.“文华大革命”结束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不包括(   )

A.“一边倒”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D.中日关系正常化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时期的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主要包括(   )
①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  
③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④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通史》谈到:“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欧洲诸殖民帝国土崩瓦解时,欧洲大陆正在恢复经济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独立。……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与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是基于(    )

A.社会制度对立和意识形态分歧 B.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峙
C.北约和华约军事政治集团对峙 D.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史学家沃尔特说:“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当时限制美国“威力”的国际力量包括(   )
①欧盟      ②日本      ③不结盟运动      ④中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垮台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苏联解体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欧洲历史》
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点实行一院制。
——百度网
(l)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
材料三   我们,美利坚舍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舍众国制定和确立这—部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序言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目的是什么?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二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材料三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2分)
(2)材料二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3)材料三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国关系的变化往往影响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值得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2年元旦,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强调战胜共同敌人的重要性,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作战,与盟国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
材料二   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到了谅解;苏联从古巴撤走中程导弹、伊柳辛—28轰炸机及其附属设施,并且保证今后不再进攻性武器运进古巴;美国承诺不侵犯古巴;等等。因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
——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三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尼克松访华最重要的成果是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的同时,又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对苏联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2)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应?据材料二,归纳古巴导弹危机最终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与建国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中国和国际形势分别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处理国与国间的关系?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今天用响亮而又清楚的声音对你们说:血和泪已经流够了,够了!我们无意报仇,我们对你们不怀怨恨?我们和你们一样,是正常的人,是想建造房屋?种植树木?谈情说爱以及与你们一起生活的人?今天,我们正给和平一个机会……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华盛顿的讲话
材料二  苏伊士运河战争发生在1956年,这时冷战已经开始。但这次战争中,美国明确表示不赞成英法以三国用武力解决问题,苏联支持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行动。美苏两国在联合国讨论有关停火和英法以撤军问题时,形成了绝无仅有的合作。
材料三  “我左手持枪,右手拿橄榄枝,巴勒斯坦人追求和平,但请不要逼我用枪。”
——巴勒斯坦国第一任总统阿拉法特
(1)根据材料一回答,拉宾所说的“血和泪”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中东地区的长期战乱和流血冲突?
(2)根据材料二,苏伊士运河战争对各方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来源:暖春三月,贴心开学测 高一历史第六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