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每题3分,共15分。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为(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不拘于时,学于余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D.可谓智力孤危

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鼎铛玉石,块珠砾

A.辞楼下殿,来于秦 B.下江陵,顺流而
C.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D.小则得城,则获邑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人,文中指秦始皇。不暇,没有空余的时间,文中是来不及的意思。来不及作为教训加以改正,秦就被推翻了。
B.不鉴之,“鉴”,意动用法 “以……为鉴”, “把……当作教训”。
C.句中的三个“之”都是指代前文中秦人。
D.句中共四个“后人”,第三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皆指秦以后的统治者,主要是指唐朝统治者。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每题3分,共18分。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辊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博通经史比:比如
B.轼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C.吾小人,当效命。侪:辈
D.弄笔者始知自振:振作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政绩”的一组是(   )
①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③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         ④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⑤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   ⑥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就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说儿子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我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在徐州当政期间,遇到水灾,他身先士卒,发动城里的富人和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现状,相谈甚欢。
D.苏轼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
                                                                                  
(3)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蝶恋花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
                                                                                 
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字是什么?为什么?2分)
                                                                                  
                                                                                  
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下列句子补充上句或下句:(共10分,每空1分)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2)                   ,惊涛拍岸,                   。
3)但愿人长久,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5)众里寻她千百度,                ,                   。
6)为国者                      !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娜(    )②时(     ) ③差(     ) ④影(    )
请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概括选文第二小节描写的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答:                                                                                 
下列诗句中的意境和选文相似的一项是(    )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宋]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17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在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答:                                                                                 
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4分
答:                                                                                 
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4分
答:                                                                                 
本文作者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波浪线句子。要求:举出古诗词名句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
有一部分写景古诗,蕴含着深刻的“理趣”。例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在提醒人们不能囿于局部,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认清事物的实质;又如,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
20年前,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现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便是从这个窗口射出的心灵的光芒。有的目光让人感动和温暖,有的目光给你安慰和力量;有时,一份目光让人心酸而生怜悯,有时它如刀剑闪着寒光……生活中,我们每天处在各种目光下,生命里总有一份目光让你终生难忘。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有较为完整的记叙,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南京三所名校高一上学期1月调研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