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2009高考真题汇编9-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抗日战争
来源:09上海文综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 4.6个 B. 3个 C. 2.5个 D. 0.55个
来源:09广东高考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

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百日维新 C. 清末新政 D. 预备立宪
来源:09重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来源: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科(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
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
材料三
清末"新政"较之洋务运动更能体现学习西方的决心与实效,更具有社会转型的色彩。其计划不可谓不庞大,改革的速度也不可谓不快,但练新军也好,办实业也好,兴学堂、派留学也好,还有各地办警政、地方自治、各类调查与选举,样样需费,而且非有巨额投入不可。对于连支付赔款与借款都不堪重负的清皇朝来说,经费问题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摘编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
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1.

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

根据材料三对新政的认识,指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实际困难。结合图10分析,清政府为克服困难采取了什么措施,这种措施导致当时舆论对清政府产生了怎样的看法,这种舆论产生了何种影响?

3.

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

4.

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来源:2009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