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三新课标必修1专题一至专题三单元测试
有人在评论某一历史时期的选官制度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一历史时期应该是
A.夏、商、周时期 | B.春秋战国时期 |
C.秦汉时期 | D.魏晋南北朝时期 |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 B.三公九卿制度 |
C.郡县制 |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
下列机构与少数民族聚居有关的是
① 西周分邦建国的“鲁” ② 秦朝设置的“道”
③ 唐代推广的“羁縻府州” ④ 元帝国确定的“江浙行省”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 B.完全剥夺了六部的权力 |
C.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 D.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C.清朝设置军机处 |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做废人”。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A.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 |
B.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利益 |
C.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
D.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 |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 B.人口素质的巨大差异 |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
辩论是雅典民主决策的一个象征,也是雅典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只是辩论场所,不作出任何决策 |
B.辩论是公民行使自己权利的重要方式 |
C.公民大会辩论客观上促进了文化发展 |
D.辩论的氛围益于诸如苏格拉底等大师的成长 |
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因为它
A.由立法委员会而编订 | B.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
C.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
罗马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于是通过了一系列司法实践,形成了
A.《十二铜表法》 | B.公民法 | C.万民法 | D.自然法 |
罗马法之《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一切债务,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担保人)代为清偿,……。”材料表明
A.罗马法只维护贵族的财产权益 |
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C.《查士丁尼法典》协调了奴隶与平民间的关系 |
D.《查士丁尼法典》加强了奴隶主对平民的剥削 |
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俘虏”是指
A.商业征服 | B.宗教皈依 | C.财富侵蚀 | D.文化同化 |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香港隆重举行。根据英国的政体特点判断,当时英方步入会场登上主席台主礼台(右图)时,走在最前面的应该是
A.王子查尔斯 | B.外交大臣库克 |
C.首相布莱尔 | D.离任港督彭定康 |
英国首相布莱尔由于遭到英国议会的反对,被迫在2007年5月宣布将在任期未满之前辞去英国首相职务。这充分反映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哪一项惯例
A.多数党领袖任首相 |
B.多数党领袖组建内阁 |
C.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就要辞职 |
D.内阁受到下院反对,首相可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
肖德甫在《大国法则》中认为:“光荣革命在英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将英国1640年以来的革命成果以温和与妥协的方式巩固下来,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奠定了现代英国的基础,开启了现代英国之路。”对材料中“光荣革命”意义理解错误的是
A.极大地提高了英国议会权威 |
B.使英国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政体 |
C.开辟了和平与渐进的政治变革道路 |
D.为英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
《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
A.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 | B.系帝国统治,万民法的颁布 |
C.和贸族与平民矛盾,法律不断制定 | D.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 |
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A.中央集权原则 | B.自由平等原则 |
C.分权制衡原则 | D.司法独立原则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哪一条款实际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
A.确定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 |
B.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 |
C.议会采取两院制,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 |
D.凡曾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
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这个“事”实质就是
A.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B.为建立资本主义代议制扫除障碍
C.对外殖民方面取得相当成功 D.满足所有农民渴望土地的要求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数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共和制欲被君主制推翻 |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阅后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正在观看和议论《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据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整理
材料三 下图是美国费斯特拉教授向学生讲解美国1787年宪法中关于“三权分立”的示意图(注释:Legislative Branch,立法分开;Executive Branch,行政分开;Judicial Branch,司法分开)。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十二铜表法》颁布于何时?它的颁布有何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限制了英国国王的哪些权力?(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假如你是费斯特拉教授,请简要向学生介绍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中“三权”的具体情况。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三部法律文件的共同点。你能从中得出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
“议会”,英文Parliament,来自法文的Parlement,是“讨论”的意思。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步入民主化之路的英国人是靠一系列的事件形成的习俗、惯例或“先例”,艰难而渐进地走上宪政之路的。
材料一 阅读下列表格
年代 |
事 件 |
1215年 |
约翰王签署《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
1258年 |
亨利三世被迫接受“贵族请愿书”即《牛津条例》,承认了议会独立于国王并定期开会的法定存在。 |
1295年 |
爱德华一世为筹集军费召集了“模范议会”并使之成为惯例。 |
1327年 |
议会通过了《斥国王书》,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废黜爱德华二世,立其长子为国王,从而开创了议会弹劾国王的先例。 |
1343年 |
在议会内部逐渐区分上、下两院,即贵族院和平民院。 |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样,随着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终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君主制逐步形成。
材料三 工业革命后,英国许多地区和城镇衰落,人口锐减,变成“衰败市镇”,但仍保持一律选派两名议会代表的传统权利,而新兴工业城市却无权选派代表。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争取选举权为目的的激进运动,以争取国会选举改革;工人阶级也掀起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831年辉格党(自由党的前身)内阁提出改革法案,主张取消衰败选区……空出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和人口较多的郡,降低选民资格。经过反复激烈斗争,终于在1832年通过,英国选民增加了22万人。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再次掀起争取国会选举改革的斗争,……这次改革使选民人数由l 35.9万人扩大到了245.5万人。1884年自由党格莱斯顿内阁使……选民人数从255万增加到450万。
1885年议会又通过重新分配议席法案,该法案的实施使英国议会选举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原则。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3世纪初到14世纪中期英国社会政治的基本特点。
(2)1649年英王查理一世被议会宣判死刑,推上断头台;1660年流亡海外的查理一世的儿子被同意回国,登上王位,称查理二世。结合所学分别指出造成查理一世和查理二世不同命运的背景。并据此判断,英国议会处理与国王关系的出发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权力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向。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责任内阁制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
(5)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根据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由间接产生。
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举产生,与参众两院议员一样有立法创意权,法律须经总统公布、监督并保证施行,总统签订的条约如涉及领土问题,须经议会通过。总统非经两院同意,不得宣战……宪法对于责任内阁的组成并无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上,与英国大体相似。
材料二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所有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帝国的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以上材料均引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阅后回答:
(1)19世纪晚期,法国和德国分别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从国家元首的职权、议会的产生及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方面比较两种政治体制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