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
A.王位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军功爵制 | D.中央集权制 |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察举制 | D.世袭制 |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文中的这一“制度”是
A.征辟制 | B.监察制 |
C.科举制 | D.九品正中制 |
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 B.宋朝的通判 |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
B.甲午中日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D.抗日战争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B.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C.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与这一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
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
“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此语称赞的是
A.义和团运动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国民革命 |
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同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
A.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解放 |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
C.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 |
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当年的综合战果报道中指出:“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1.5万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200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在我方所收容的19.9万具敌遗体中,中共军也占半数。”这表明
A.国民党正面战场连续溃败 |
B.国民党放弃了抗战 |
C.日本灭亡中国计划被粉碎 |
D.敌后战场作用重大 |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 B.平津战役 |
C.淮海战役 | D.渡江战役 |
国民党元老邵力子曾深有感触地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我愿意在这个方针下,尽力联系原国民党及与原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团结在政府的周围,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应有的作用。”引发邵力子感触的是新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在遭到红卫兵强行批斗时抗议道:“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严厉制裁的。”这样的事发生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
B.文化大革命时期 |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
D.三大改造时期 |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就在2l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A.《告台湾同胞书》 |
B.香港回归 |
C.通过“九二共识” |
D.澳门回归 |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下列一组图片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这组图片表明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
C.中国政府始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
D.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制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
D.政治文明完全被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表明雅典
A.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
B.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
C.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
D.所有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
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体现了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
B.是人类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
C.标志罗马法进入完备阶段 |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
D.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
1787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它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这些“措施”中最主要的是
A.允许各州有自治权 |
B.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
C.确立三权分立原则 |
D.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
这一部宪法是在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立宪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
A.英国《权利法案》 |
B.美国1787年宪法 |
C.《德意志帝国宪法》 |
D.法国1875年宪法 |
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清政府之所以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在于
A.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B.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 |
C.议会制度之下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 |
D.宪政之下皇帝仍掌握国家大权 |
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列主题最符合要求的是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
B.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
C.巴黎公社及其影响 |
D.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实践的历程 |
1948—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小孩空投巧克力,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
B.柏林墙的建成 |
C.北约组织的建立 |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在人类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下,在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下,欧洲产生了一种轻快的充满生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文明……”文中所指的 “文明”行为是
A.接受马歇尔计划 |
B.参加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
C.成立欧洲共同体 |
D.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
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