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化学 / 试卷选题

氮及氮的化合物

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通入溶液中
B.通入溶液中
C.通入溶液中
D.通入已酸化的溶液中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产物也相同
C.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物气体,在空气中都能温室存在
D.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震荡后溶液显红色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操作和现象:向装有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结论:分解成了
B.操作和现象: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加热几分钟,冷却后再加入新制浊液,加热,没有红色沉淀生成。结论:淀粉没有水解成葡萄糖
C.操作和现象:向无水乙醇中加入浓,加热至170℃,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溶液,紫红色褪去。结论:使溶液褪色的气体是乙烯
D.操作和现象:向饱和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结论:析出了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未知溶液可能含Cl、CO32、Na、SO42、Al3。将溶液滴在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红。取少量试液,滴加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在上层清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下列判断合理的是

A.一定有Cl B.一定有SO42 C.一定没有Al3 D.一定没有CO32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过量的Fe粉中加入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溶液呈红色
稀HNO3将Fe氧化为
B
AgI沉淀中滴入稀KCl溶液
有白色沉淀出现
AgCl比AgI更难溶
C
Al箔插入稀HNO3
无现象
Al箔表面被HNO3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D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试纸变蓝色
浓氨水呈碱性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用于干燥、收集并吸收多余气体的装置,下列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X
收集气体
Y
A
碱石灰
氯化氢

B
碱石灰
氨气

C
氯化钙
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
D
氯化钙
一氧化氮
氢氧化钠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取NaHCO3的部分装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a通入CO2,然后b通入NH3,c中放碱石灰
B.b通入NH3,然后a通入CO2,c中放碱石灰
C.a通入NH3,然后b通入CO2,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D.b通入CO2,然后a通入NH3,c中放蘸稀硫酸的脱脂棉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叙述I和II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选项
叙述I
叙述II
A
KNO3的溶解度大
用重结晶法除去KNO3中混有的NaCl
B
BaSO4难溶于酸
用盐酸和BaCl2溶液检验SO42-
C
NH3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NH3可用于设计喷泉实验
D
Ca(OH)2能制成澄清石灰水
可配制2.0 mol∙L-1的Ca(OH)2溶液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NaNO2)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上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氮气                       、氢气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              (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                                         ,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H+、OH-                         离子。
(B)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

(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
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         ,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       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
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 
E.坩埚钳 
F.试管夹
(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A.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B.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   
D.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       、冷却结晶、                      、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5)在测定所得胆矾(CuSO4·xH2O)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     次。
(6)若测定结果x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a.加热温度过高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NH3经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HNO3,如下图所示。

(1)I中,NH3和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II中,2NO(g)+O22NO2(g)。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分别测得NO的平衡转化率在不同压强(P1、P2)下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①比较P1、P2的大小关系:________________。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平衡常数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3)III中,降低温度,将NO2(g)转化为N2O4(l),再制备浓硝酸。
①已知:2NO2(g)N2O4(g)      △H1
2NO2(g)N2O4(l)     △H2
下列能量变化示意图中,正确的是(选填字母)_______________。

②N2O4与O2、H2O化合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4)IV中,电解NO制备 NH4NO3,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为使电解产物全部转化为NH4NO3,需补充物质A,A是_____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铁及其化合物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1)下图是实验室研究海水对铁闸不同部位腐蚀情况的剖面示意图。

①该电化腐蚀称为                  
②图中A、B、C、D四个区域,生成铁锈最多的是          (填字母)。
(2)用废铁皮制取铁红(Fe2O3)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如下:

①步骤I若温度过高,将导致硝酸分解。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步骤Ⅱ中发生反应:4Fe(NO3)2+O2+(2n+4)H2O=2Fe2O3·nH2O+8HNO3,反应产生的HNO3又将废铁皮中的铁转化为Fe(NO3)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上述生产流程中,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是                     (任写一项)。
(3)已知t℃时,反应FeO(s)+CO(g)Fe(s)+CO2(g)的平衡常数K=0.25。
①t℃时,反应达到平衡时n(CO):n(CO2)=             
②若在1 L密闭容器中加入0.02 mol FeO(s),并通入xmolCO,t℃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FeO(s)转化率为50%,则x=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乙两同学为探究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操作
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放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2,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___________________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尚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中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_,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___________性。
(3)C中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未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___;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


大量白色沉淀

少量白色沉淀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__________。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试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合成氨的流程示意图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是氮气和氢气。氮气是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通常使用的两种分离方法是          ;氢气的来源是水和碳氢化合物,写出分别采用煤和天然气为原料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设备A中含有电加热器,触媒和热交换器,设备A的名称是       ,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设备B的名称是     ,其中m和n是两个通水口,入水口是        (填“m”或“n”)。不宜从相反方向通水的原因是          
(4)设备C的作用是         
(5)在原料气制备过程中混有的CO对催化剂有毒害作用,欲除去原料气中的CO,可通过以下反应来实现:
CO(g)+H2O(g)CO2(g)+H2(g)
已知1000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627,若要使CO的转化率超过90%,则起始物中的c(H2O):c(CO)不低于      

来源:氮及氮的化合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