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概况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语录,在谈话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说。这反映了
A.孔子对“仁”没有清晰的认识 | B.社会动荡不安 |
C.儒家思想复杂、深奥 | D.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的最突出贡献是( )
A.兴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
B.开创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 |
C.介绍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
D.提出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 |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
A.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
B.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C.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政治文化影响 |
D.科技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
在我国古代,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主要标志是( )
A.董仲舒倡导儒学 | B.汉武帝创建太学 |
C.汉武帝罢黜百家 | D.太学清议的兴起 |
假如你是汉代的一名学生,若想进入全国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你应该去( )
A.长安、太学 | B.洛阳、书院 |
C.南京、国子监 | D.曲阜、孔庙 |
据统计,北宋和南宋共有书院203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共有127所,分别占74%和21%,其中,江西有80所、浙江有34所、江苏有27所、湖南有24所。导致两宋书院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
B.理学家将书院教育与理学推广相结合 |
C.科举取士的扩大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
D.经济的富庶为书院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
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方针的是
A.毛泽东 | B.周恩来 | C.邓小平 | D.江泽民 |
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地位 |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
20世纪末,科技发展进入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的标志是( )
A.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
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C.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
D.“三个面向”的提出 |
科教兴国成为当今国人共识。下列关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说法,错误的是
A.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提出的发展教育策略 |
B.是党和政府进一步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的结果 |
C.适应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
D.进入21世纪,这一战略仍在贯彻实施 |
能反映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一组事物或现象的是
A.两弹一星、“三下乡”活动、义务教育、股票 |
B.上山下乡、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互联网 |
C.科教兴国、城镇化、载人航天、流行服饰 |
D.股份制企业、样板戏、装修热、“教育大革命” |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下列解释中哪个是正确的
A.在全国重点办好211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
B.面向21世纪,在全国范围内办好一所最著名的大学 |
C.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 |
D.在全国重点培养221名学科精英人才 |
材料一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 浙江新式实学书院最早出现在宁波。光绪五年(1879 年),知府宗源瀚在月湖竹洲创建辨志书院,……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垒,各设垒长,创甬上开设舆地、算学等新学科先导。
——唐晓明《晚清浙江书院教育的变革与传承》
(1)根据材料一图1,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时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经济、思想、科技条件。
(2)根据材料一图2,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书院与近代书院在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波能在浙江率先创办新式书院的文化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教会大学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把现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国,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中国塑造了仿效样板,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大潮。
教会学校虽然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但在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中也成绩斐然。当时的很多教会学校,不仅教授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教会学校自然也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开启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的先河,如被誉为“近代留美第一人”的容闳赴美留学就得到了美国传教士布朗的直接帮助。
——摘编自李铁《历史深处的中国教会大学》
材料二 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董雪梅《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会学校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反映,并影响时代的前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主教们为了教育其管辖区内的教士,创办了教会学校。一个世纪以后,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此外,它们不像教会学校那样只有一个文科,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和神学系。文科的全部课程包括三个低级学科(拉丁文法、逻辑和修辞)和四个高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12世纪,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随后一个世纪中,在帕多瓦、那不勒斯和萨拉曼卡创办了一些大学;14世纪,在中欧的布拉格、克拉科夫和维也纳也建立了一些大学。
——摘编自《全球通史 1500年前的世界》
(1)依据材料一,概述11—14世纪大学的特点。
材料二 1870年后,牛津、剑桥大学的毕业生进入法律界和医学界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开始增设法律教授职位,到19世纪末英国法律界有1l%是两所大学的毕业生,而高级律师中则有40%是牛津毕业生。剑桥的医学教育比牛津发达,到1897年剑桥拥有英国最大的医学院,其医学教授是牛津的四倍。1850年剑桥大学设立了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到1900年共有161名学生通过该项考试,这个数字比古典文学高出20%。1894年剑桥又设立了机械科学荣誉学位考试。
——摘编自易红郡《19世纪科学主义与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及其社会影响。
材料三 地处西南的四川大学,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专业结构。近几年采用“龙摆尾”的方案,实行高年级学生分流培养,确保“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的科技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学校各系各专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采取任务实习、带科研课题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摘编自贾志宁等《新时期中国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探讨》
(3)以四川大学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我国高校改革的特点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