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7
宋司马光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A.丞相 | B.监察官 | C.内阁首辅 | D.军机大臣 |
1895年12月《申报》刊出《论商务不宜掣肘》指出“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舟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处,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中国之大利归之于中国之民,而勿掣其肘”。对材料理解准确的
A.体现了利益分配中“一体均沾”原则 |
B.是对《辛丑条约》中相关条款的应对 |
C.是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商战的愿望 |
D.迫使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政治改革 |
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有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
款项数目 |
总额 |
清政府 |
210项 |
18亿银元:为赔款借款占61%;实业借款占28.7% |
北洋政府 |
633项 |
15.56亿银元:军政借款占64.4%;实业、教育借款占35.5% |
国民政府 |
108项 |
28亿银元:军政借款占86.77%;实业、教育借款约占8.26% |
①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的主体 ②为近代工业发展筹集部分资金
③北洋时期款项最多、数额最大 ④列强对华经济渗透的手段之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四十五年间“中国面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完成国家工业化 ②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③实现了民族独立 ④走上了发展社会主义道路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改编】斯东在《苏格拉底的审判》中说,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下面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苏格拉底的思想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
B.雅典民主政治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
C.雅典城邦的公共意志开始遭到践踏 |
D.苏格拉底以死捍卫了雅典民主政治 |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意思是说:(在民主宪政的框架内)即使是两个魔鬼,也可以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句格言形象典型地概括了民主宪政的基本特点,其关键核心是民主宪政可以
A.切实保障公民各项权利 | B.使人们友好相处 |
C.将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 | D.有效地限制权力 |
观察下图(“15、16世纪欧洲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A.合成橡胶已投入生产 | B.支持着哥伦布的探险 |
C.启蒙运动正走向高潮 | D.《英雄交响曲》问世 |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
结论 |
① |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英国 |
② |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
③ |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
④ |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改编】20世纪前期,傅斯年领导历史语言研究所,提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①傅斯年的治史主张是科学可行的 ②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条件
③傅斯年研究所否认历史观的作用 ④近代历史结论都具有史料依据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上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希思认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正在刮起狂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能“听任自己陷于孤立”,否则,“前景的确将是黯淡的”。为此,英国
A.主动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B.加快谋求加入欧共体的步伐 |
C.投票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 D.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北约 |
历史,记录着人们为了生存发展进行的不间断的努力。依据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历代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变化”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迁移”有何不同,并归纳出影响核心区域变化的因素。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跃入世人的眼球而一发不可收拾……直至《1763年公告》的发布,英国最终打败法国,近代英国完成了崛起的过程。
【居右】——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2)在下列词中任选4个,运用这4个词对“英国的崛起”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选词准确、阐释清晰
无敌舰队 |
亨利八世 |
清教 |
光荣革命 |
大宪章 |
拿破仑战争 |
牛顿 |
新模范军 |
克伦威尔 |
天主教 |
工业革命 |
权利法案 |
鸦片战争 |
莱布尼茨 |
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0%。20世纪50、60年代,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工业迅猛发展与公害泛滥的年代,至今被称为“世界八大污染事件”中的六件发生于此时期的美国、日本以及英国。
1972年6月5日,第一次国际环保大会——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世界上133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通过《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加。1979年9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性原则并被广泛接受;1996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九五”期间全国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2014年9月召开联合国气候峰会,众多发展中国家代表提出历史上的欧美国家通过基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发展模式已不应再被模仿。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的基础上,提出遵循公平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关于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原创】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也并未实现真正的和平,局部战争与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不断,请依据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世纪中期以来的历史看,克里米亚一直隶属俄罗斯,是俄罗斯帝国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为夺取它所付出的代价可谓不小。……尽管如此,当年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并没有引起俄罗斯人的强烈反感:一方面,领土变更是在强盛时期的苏联国内进行;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苏联占据特殊地位,“划归”事件并未触及到俄罗斯的根本利益。
材料二 (克里米亚)现年80岁的老妪阿列夫京娜•克利莫娃一大早就来到塞瓦斯托波尔一处投票站投票。她说,自己出生在俄罗斯,希望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不过,她对西方国家威胁制裁俄罗斯感到担忧。“我想,美国、法国等国会作出负面举动,”……现年57岁的塔季扬娜•伊申卡把选票投给俄罗斯。她说:“我们想回家。这里是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整个塞瓦斯托波尔都想回家。”
材料三 此前,欧盟、英国、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代表声称,他们不承认乌克兰公投结果。克里米亚议会议长康斯坦丁诺夫表示,西方政治家有关克里米亚公投是不合法的声明是“亵渎行为”。他说,公投是绝对合法的。
材料四 专家指出,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是出于自身政治目的的考量,按照自己的意愿解读国际法。当年在科索沃问题上,西方强调“人权高于主权”,强力推动科索沃公投独立,如今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又强调维护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这样的自相矛盾表明,西方国家没有固定标准,什么于自己有利,就支持什么。
——上述材料均来自凤凰网新闻
(1)乌克兰的动荡反映了当今世界格局的什么特点?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什么问题?
(2)有人说克里米亚的公投结果中国投了弃权票,这是因为中国怕台湾也会效法,请你结合史实评述这个观点。
(3)依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评述西方大国不承认克里米亚公投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