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备考总动员高一历史模拟冲刺】2
《货币战争》中说“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将首先打垮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政府的财政税收权、军事与国防的开支权将逐步沦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列强的待宰羔羊。英国首先冲击大清帝国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A.强迫赔款 | B.商品输出 |
C.鸦片走私 | D.开设工厂 |
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的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这说明鸦片战争后( )
年份 |
船只数 |
吨数 |
||
广州 |
上海 |
广州 |
上海 |
|
1844 1849 1863 |
306 331 867 |
44 133 3400 |
142099 142357 300500 |
8584 52547 964309 |
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C.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
洋纱由机器生产,生产技术先进,做工精良,价格便宜,舒适感较好;而土纱由手工制作,效率低,价格高,做工粗糙,制成衣服舒适感较差,故近代“洋纱一项进口日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
B.传统棉纺手工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
C.中国南方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
D.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材料反映了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 |
C.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经营方式 |
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 |
B.全面剖析了洋务运动的历史原因 |
C.准确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D.客观评价了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
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只是一个经济缺口,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富有消费城市特点,导致通商口岸周围的乡土经济进一步萧条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通商口岸( )
A.改变了所在地区的城乡经济结构 |
B.对中国城乡经济的破坏性作用 |
C.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
D.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
下表为1865-19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统计表。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代 |
进口 |
出口 |
平衡 |
1865年 |
55,715,458两 |
54,103,274两 |
–1,614,184两 |
1875年 |
67,813,247两 |
68,912,929两 |
+1,109,682两 |
1885年 |
88,200,018两 |
65,005,711两 |
–23,194,307两 |
1895年 |
171,686,715两 |
143,293,211两 |
–28,402,504两 |
1905年 |
447,100,082两 |
227,888,197两 |
–219,212,549两 |
1911年 |
471,503,943两 |
377,338,166两 |
–94,165,777两 |
A.1865年中国出现贸易逆差主要与欧美国家大量走私鸦片有关
B.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逆差呈现加剧倾向
C.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列强对华侵略加剧,其压制使得中国民族工业越来越落后
阅读《主要近代技术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反映了( )
技术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电报 |
1835年 |
1871年 |
1886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①近代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逐步加强
③西方技术的传入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
④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速度逐步加快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对下列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一五”时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没有发展 |
B.“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
C.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
D.“二五”时期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所致 |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B.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基础 |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1949~1956)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
C.“大跃进” 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
D.合作化求同存异上山下乡 |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
【原创】一战期间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两次高潮时期,请问这两次高潮时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指( )
A.国际环境有利 | B.民族独立实现 |
C.社会性质改变 | D.政府大力支持 |
1956年2月,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上海永安公司董事长兼经理崔琳爽在大会上表示:“企业向国营商业看齐,个人向工人阶级转化。”这表明
A.工商业改造成为必然趋势 |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
C.过渡时期总路线得以实现 | D.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
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
产量 年份 |
粮食(百万吨) |
棉花(百万吨) |
煤(亿吨) |
钢(百万吨) |
1952 |
163.42 |
1.30 |
0.66 |
1.35 |
1957 |
195.05 |
1.64 |
1.31 |
5.31 |
A. 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
B. 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
C. 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
D. 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
“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A.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种“新的社会组织”所带来的影响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
B.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
C.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
D.使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
【原创】早在19世纪中后期中国某学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基础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地理、机械学、船体制造、机器制造、驾驶、轮机、测绘等门目繁多的课程,请问下列的四个言论与该校的育人理念基本一致的是( )
A.“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B.“欲自强,必须裕饷,欲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
C.“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
D.“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人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兴起于重工业 | B.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C.首先发生在英国 | D.电力的广泛使用 |
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
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
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 )
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材料二 1932年,……饥荒就在眼前了,它的阴影着美国莽莽大平原。……农产品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约合36升)小麦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上册
材料三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材料一反映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法家的应对措施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饥荒”是由什么事件造成的?当时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农产品价格过低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在1949—1960年开启的农业“新篇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
(25分)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4分)
(2)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6分)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材料三 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4)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