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原创】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年三十晚上,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传来,一束束烟火在夜空中绚丽绽放,          
美国一些州利用收入所得税外加销售税的办法来提高税收,各州的税收法规        ,令人费解。
每到年节假期,外地民众              地赶回家中团聚,往往造成高速公路壅塞。
楼兰古城的开放只是时间问题,楼兰古城的保护则             
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B.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C.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D.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传统称谓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令郎这次在作文大赛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您。
B.这是您家父托我带来的,您看一看。
C.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
D.令爱不愧是出自丹青世家,她画的马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选出与“溪云初起日沉阁”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蝉鸣黄叶汉宫秋。    B山雨欲来风满楼。      C 布谷声中夏令新  D 露洒长松六月凉。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填入下面空格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是(  )
落一叶诗在人间,东坡落了一叶“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人间,小小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            ;李白落了一叶“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人间,小小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                  ;海子落了一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人间,小小的诗句里我们看到了      ;诗人将一叶一叶美好的诗句落在人间,我看到了            
①时光如白驹过隙、人生几何的无奈  
②诗中蕴含的美好
③阴阳两隔、无处寻觅的凄凉
④对自由、恬静、安宁的追求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②④①③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的漫画,请选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手机已植根于人的身体,人已异化为手机的奴隶
B.手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融入了人的血液。
C.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D.随着时代的进步,手机越来越先进。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发书图按:按照
B.至无所寓:停泊
C.而皆不能吾侯之议也易:改变
D.其遗迹往往而在往往:到处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盖虑于民深/②此君子之作
B①问其作名者/②功未及就
C①其外隐然隆高长者②夫百步之堤
D①昔舟往来湖中者②转运使择其吏能者行视可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2)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欧阳修决定写作《偃虹堤记》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这首诗歌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这是一首羁旅诗,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感情?读出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劝学》)
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皇览揆余初度兮,                   (屈原《离骚》)
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天行有常,          ,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8)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论语》)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原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厦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文章写的是“易水”,却从荆轲写起,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第十一节说“易水不寒,心寒”,请品味其含义。
本文取材十分广泛,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题】
易水不寒
卢世龙
(1)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
(2)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锄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
(3)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溶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
(4)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
(5)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
(6)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奈。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沙沙踩伏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砂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湫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积成汪。
(7)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明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
(8)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扑来。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奈。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
(9)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
(10)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
(11)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
(12)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湫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厦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
(13)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价值归属之地。
(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主要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
C.第(7)段作者写自己认不清楚水中自己的脑袋,表现了易水河水的浑浊不堪,也喻指中国历史的深藏不露。
D.文章取材十分广泛,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E.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
文章第(3)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在文章第(11)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或荆轲的故事谈谈你从这句话中得到的启示。(6分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①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安排与此相关,敏锐、细微的点滴生活感受与此相关,正确的立意与思想观点也与此相关,但这些都加在一起,也不等于文学精神。
②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说:“艺术是一种人类活动,其中一个人有意识地用某种外在标志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别人被这种情感所感染,同时也体验到这种情感。艺术既不是形而上者所说的某种神秘的思想、美或上帝的体现,也不是生理美学者所言的人们借以消耗过剩精力的游戏,也不是美好事物的产品,总之,并不是享乐,而是为生命和追求个人及全人类幸福的道路中必需的一种交际手法,它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我们可以不同意托尔斯泰关于文学主要是情感的传达的说法,但是我们似乎不能不同意他说的真正的文学艺术不在于“外在的标志”,不只是一般的情绪的表达,不是游戏和享乐,而是作家生命的投入和为了个人和全人类的幸福,从而把人类联结在“同样的情感中”的活动,这同样的情感当然是指一种美好的情感。
③我们的鲁迅,立足于他所处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种种不良环境中,在早年就提出“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为诗人之极致,提出文艺要表现和探索“理想的人性”。他在五四时期,又指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灯火”,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的火焰,并且实际上还不限于对“国民”而言,而与他当年高扬的欧洲诗人拜伦、雪莱的精神之火相接,是照见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途的灯火。我过去写的《论“文学是人学”》,就受到过往哲人的启发,表示相信文学艺术“最基本的推动力,就是改善人性、把人类生活提高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的那种热切的向往和崇高的理想”。具体而言,其最低标准是一切为了解放人、提高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也可以说就是把人们联结在一起的那种“同样的情感”。我认为如果没有这点精神,文学就仅存形体(或许是美的形体),而没有多少吸引人、感染人的魅力了。
④为了使文学具有这种内在的精神,巨大的魅力,作家应当怀抱人道理想,投入自己的生命,以真诚的态度,真切地感受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的心灵,表现和探测其复杂状态,深入到他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情感世界中去,直抵人性的深处。这样,即使一部作品在语言和描写上有点芜杂的地方,小有瑕疵,也不足深怪,也可以称为优秀之作。那样的文学作品,必然会闪现人性的光辉,体现出人所固有的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只不过在表现方式上有的是正面表现的;有的是通过对丑恶、灰暗的人和现实的否定而折射出的,因而作家对丑恶、灰暗的东西不能认同甚至欣赏,也不能止于惟妙惟肖的描写和反映,或只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说到“反映”,我们常常指向外在的现实,对深入反映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实,写出作家心中的真实,也是一种“反映”。在反映外在现实的同时,从正面或反面反映出作家所理想的人和社会,这更值得赞赏。这一种反映,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这种超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文学精神。
(选自钱谷融《关于文学精神》,刊于《文汇报》,有删改
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学精神”应包含哪些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作者认为作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真正的文学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
袁隆平说“我的根在土里,离开土壤就没有了生命”。
冰心说“轻浮的人,离开土地的滋养,永远开不出美丽的花,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走的更远。”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冬间,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颇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擅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俯而自惭。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得不附于左右,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则今之为学者之陋,且有甚于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姚鼐《复蒋松如书》。有删节)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哪两位作家合称“桐城三祖”?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姚鼐给蒋松如回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天狗》中诗人用“吞”“飞奔”“狂叫”“燃烧”“爆”等来写“天狗”,既显示了“天狗”磅礴的气势,又透射其万钧之力,表现了“天狗”横扫旧宇宙的破坏精神。(《女神》)
B.觉慧瞒着家里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一天,克明在觉新的屋里看到周报和觉慧的文章,马上就报告给祖父高老太爷。(《家》)
C.一天,林佩瑶姐妹正在谈论蕙芳,吴荪甫进来,对蕙芳留了个纸条就出走的事大发雷霆,要林佩瑶去把她找回来。(《子夜》)
D.母亲去世后,欧也妮发现父亲充满慈爱,她从未享受过这般的父爱,因此,对自己厌恶这个家的念头,感到内疚。(《欧也妮•葛朗台》)

E.美国作家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后者描写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简答题
《红楼梦》中有“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之曲,系谁的判词?又有“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狼舅奸兄”之语,所指何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简述《欧也妮·葛朗台》欧也妮的婚姻经历。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原创】材料概括分析题
喜爱于丹的大多是女孩子、家庭妇女、中老年人。与其说他们喜爱于丹对孔孟的诠释,还不如说她们更欣赏于丹这个人,喜爱她的侃侃而谈的自信、雍容。喜爱她说话的节奏、韵律、风范。很多女孩子在于丹身上寻找到自己一直想成为的这样一个女人形象,这个本来模模糊糊的标准渐渐清晰起来。一个相貌平凡却富有魅力的知识女性令女人们感到亲和力,觉得和自己距离很近。很多女生在她身上看到大姐姐的身影,看到自己未来的影子。很多家庭妇女、中年妇女在她身上看到女性的内在美是能够使得一个长相平凡的女人变得有魅力起来的,这给平凡的她们带来了很多希望。我也喜爱易中天,但是说实话,我从易中天的演讲中同样没有学到任何新的东西。喜欢易中天并不是因为学术价值,而是喜欢他的人,他的坦诚率真个性,行事毛糙像一个老小孩,他讲课像说书,眉飞色舞、绘声绘色、说到精采处,几乎五官四肢都被当作道具使了。对于于丹和易中天,应该以一个平常心来对待,如果过分拔高,把他们变成了崇拜的偶像,反而违背了他们一直塑造的学术亲民形象。她们的功劳就是把晦涩的学术问题,通过大众化的语言,使一些对这些本来不感兴趣的普通人产生了了解的欲望。学术超女、学术超男才是于丹、易中天们的真实形象、本来面目。
作者认为于丹和易中天的功劳是什么?
从材料来看,人们为什么喜爱于丹和易中天?
结合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学术超女”、“学术超男”这一现象。

来源:2015年高考原创语文预测卷 04(江苏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