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原题】《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   )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 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
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 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从题干材料中不能够直接解读到的历史信息是(   )

A.当时正处于周朝统治时期
B.此时期分封制的作用明显
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D.分封制具备制度性的保障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傩戏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题】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而这种“自治社会”在根本上,正源于古代中国“某种经济形态”。以下对“某种经济形态”的认识和理解,解读不准确的是(   )

A.给古代中国社会带来了长时期的稳定
B.其落后性、封闭性等制约生产力发展
C.此经济形态下,农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D.与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有较大关系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一学说是(   )

A.阴阳五行学说 B.大一统学说
C.仁政学说 D.天人感应学说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针对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之所以有相权关系的处理,最为主要的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丞相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不得不作出调整”,当然这也可以说是“皇帝一厢情愿的结果”。以下对题干材料观点的理解和认识,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不可否认,丞相曾经为皇帝分担了诸多国务
B.丞相对朝廷的作用越来越小,所以作出调整
C.丞相“位高权重”与皇权专制发生严重冲突
D.丞相地位的变化,折射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里,增长迅速,其资本构成见下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阐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阐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
C.阐述了宗教改革的原因 D.阐述了启蒙运动的原因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对某部文学作品的评价:它大胆地运用了与荒诞的内容相适应的荒诞不稽的舞台形式,打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新精神。该作品是(   )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

A.人民主权 B.社会契约 C.分权制衡 D.君主立宪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总体缓和,世界政治格局以“美苏两极对峙”凸显出来。为推进美国的“总体战略”,二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洲采取了“别有用心”的政策,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欧洲政策“事与愿违”,事实上宣告失败。以下对美国“‘别有用心’的政策”的相关认识和理解,解读不够准确的是(   )

A.对二战后初期,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作用巨大
B.经济上扶植西欧,以达到控制西欧之最终目的
C.其政策同时也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表现之一
D.西欧国家不断走向联合,极大冲击着这一政策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下列经济发展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
B.罗斯福新政整顿银行
C.新经济政策实行按劳分配
D.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学者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

A.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B.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C.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D.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沿线各国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西汉张骞通西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不断崛起,经常破坏丝绸之路的畅通,使陆上丝绸之路为之阻隔。中国外销商品如丝绸、瓷器、茶等大都生产于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从海路运输不仅交通方便,而且运输量大。通过海路还可以把商品输送到陆路不易到达的地区和港口,如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到了宋代,随着航海术以及造船业的不断发展,海上运输的安全性及运载量都有更大的提高,海上运输通道逐渐取代陆上运输通道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孙继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明代银本位制度确立关系初探》 
材料二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从西班牙国王……(到)俾斯麦或伊藤博文,都清楚地明白经济发展、海外扩张与军事征服,将成为构筑一个大国的三根必要支柱。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三      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
——马世力《世界史纲》
材料四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节选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重要演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欧洲殖民主义与古代中国完全不同的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世界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
西方
古代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近现代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问题:从材料中提取两项关于古,近,中,西“幸福观”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张是在汉密尔顿的大力鼓吹和实际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逐步完善的。1789年政府颁布的关税法案,对81种物品征收进口税,其中有30种征收特别关税,其余的征收7.5%—15%的计价税……1812年美英战争结束后,英美互惠贸易原则确立,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潮水般的涌入美国市场……1861年国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美国第一个保护性关税法案,对一般进口货物平均征收20%的关税,而对于某些需要特别保护的工业品征收特别进口税。1828年,又提出一个税率更高的关税法案,将羊毛进口税提高到50%,毛织品进口税提高到45%,这个法案被称为“可憎的关税法案”。……此后,贸易保护的强度也因为北方利益集团实力的强弱变化而变化,时而温和时而强烈。19世纪20年代日益激烈,30年代又趋于缓和,并通过了关税减让方案。四五十年代是政策多变的年代,1846-1856年还一度出现了自由贸易的趋势,但是1857年经济不景气,又有人提出了保护关税的主张……在欧洲逐步实现自由贸易的时候,美国却走向了反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实施的特点,并简要归纳其影响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美)塞缪尔·享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1)请从人民和政府两个角度归纳材料所阐明的关于实现民主的途径。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18世纪以来是如何实践“真正的民主”的。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中的数据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争的进程和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和中立国损失和建造的船只:

时期
损失的船只
建造的船只
1915年
1 744 657
1 202 000
1916年
2 799 772
1 688 000
1917年
6 623 623
2 937 786
1918年第一季度
1 146 920
870 371
1918年第二季度
963 370
1 243 274
1918年第三季度
892 546
1 384 110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日生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4年9月15日
1917年某日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16
25
50
15

19
21
16
25
58
16

394
331
346
355
851
340

 
(1)英美著名的海军专家一致认为,德国只要稍多几艘潜艇便能赢得这场战争。材料一中哪个时期的数据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与德国的什么战略战术有关?后来导致这一战略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分)
(2)从材料二中1917年的数据与1914年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从这一变化中分析出一战进程中的哪些史实?(8分,一个或多个均可)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在央视播出,给袁隆平的颁奖词是: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材料二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你的认识,分析袁隆平和钱学森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从科学既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能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两个方面,概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作用。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