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
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   )

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
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题】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商业革命”未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商业革命”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革命”没有实现生产方式转变
D.“商业革命”对中国社会未能产生任何影响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认识和理解,不能够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作者基本上看到了中国古代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成就
B.“商业革命”没有产生深远影响,根源在于自然经济形态
C.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纸币相继出现
D.“商业革命”的影响有限,没有能够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题】在面对西方文明时,中国大体上都是坚持克拉克(Edward A.kracke)所说的,“在传统中变”,可是,1895年以后,在这种追求富强的心情中,一切却似乎在向着西方式的“现代”转化,出现了“在传统外变”的取向。以下各项中,属于“在传统外变”的代表性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编】由于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现实等诸多具体国情的不同,在总体上,近代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与西欧国家的近代化进程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以下关于题干“截然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中国从经济领域开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领域
B.西欧国家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启,到制度,再到经济
C.西欧国家的近代化早于中国的近代化,而且较全面
D.“截然不同”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3年10月,印尼巴厘岛“习萧会”表明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如何“对国家尚未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已经是两岸无法回避,必须慎重解决,但是积极面对的课题。“习萧会”信息与下图信息一致的是(   )

A.两岸应结束敌对和敌视,共同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统一
B.经济合作渐行渐远,武装斗争是最后的手段
C.两岸都意识到既要发展经济合作,又要做好斗争准备
D.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的主流,中共承诺对台放弃使用武力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增加了企业和国家的负担
B.范围仅限于社会低收入群体
C.实施的前提是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
D.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建立经历了诸多曲折,改革开放是伟大决策,直至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经济特区的“特殊性”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序幕。以下对经济特区“特殊性”的认识和理解,解读不准确的是(   )

A.给予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的优惠政策
B.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方便
C.是对地方经济运行机制事实上不得已认可的结果
D.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经济结构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

A.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D.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加米涅夫曾这样说:“我认为列宁同志是不对的,他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结束。我认为它还没有结束……说资产阶级民主制已丧失了实行民主的一切可能性还为时过早。”这番言论主要针对列宁(   )

A.要求推翻沙皇统治的主张 B.退出帝国主义世界战争的想法
C.提出转变革命任务的要求 D.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决定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原创】人类历史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历程。工业革命后,市场把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交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跟呈现出“越发激烈的融合趋势”。以下对这种“越发激烈的融合趋势”的认识和理解,解读不准确的是(   )

A.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共同助推
B.世界经济共融,世界经济呈现平衡发展
C.“融合”的过程,伴随着机遇,更是挑战
D.此融合趋势,乃生产力发展之必然要求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洲,曾经的世界中心,今天仍是影响世界的主要经济政治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欧洲的一体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当时欧洲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其自身的客观需要,还是外部的强大压力都要求欧洲走上联合之路。在这特殊机缘里,欧洲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精英人物的努力紧密结合,最终促使欧洲一体化在战后迅速起步并不断发展。“几百年来把欧洲组织起来的愿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终于实现了”。
——摘自雷钰《欧洲一体化的历史文化渊源》
(1)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哪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
(3)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官学系统》示意图:

——王晓华《中外教育史》
尽管当时读书人可以通过荐举、征召或选举的方法进入仕途,但参加太学的考试却是进入仕途的唯一稳妥途径,因此,终生乐此不疲者比比皆是。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866年,恭亲王奕䜣为京师同文馆拟定了六条章程:一、专取正途人员;二、各员一律留馆住宿;三、按月出题考试一次;四、每届三年举行大考,高等者酌最差遣试用,下等者照常学习,下届再考;五、每月加给薪水银十两;六、三年试居高等者,照准各按升级格外优班保次。
——陈东原《中国教育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2)从材料二的六条章程中任选一条,分析拟定该条章程的原因。综合分析这两则材料,归纳我国不同时期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有思想革命。文艺复兴与启蒙,都走在宪政和民主运动的前头。近代中国的启蒙是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发生在清末宪政与辛亥革命之后。欧洲的民主进程,先提出个人解放、自由平等与人的价值,然后提出开设议院的主张。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过程则是一开始就从政治制度着手,先提出立宪议会主张,然后鼓吹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因此,近代中国民主运动没有带来欧式的自由平等与个人解放。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的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这个不是语意学上的问题。尽管孙中山说民权是基于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可是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因为,他认为中国人已经太自由了,变成了一盘散沙。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因为自然界就是没有平等的……孙中山给人民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个基本政治权,可是人民的主权是由国家行使的。
——摘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据材料,指出中国近代与17、18世纪欧洲相比,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据材料,分析孙中山不提倡个人自由平等的原因。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之各种往来,并阻止其他任何……联盟会员国或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之往来。
——《国际联盟盟约》
从1934年开始,意大利军队不断在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边境挑衅,导致流血冲突。1935年1月3日,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理事会提出控诉。……10月7日,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10月 19日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和财政制裁。……制裁的物品中没有包括石油。……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如果国际联盟把对意大利的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我一周后只好退出埃塞俄比亚。”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据材料,概括国际联盟提出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
(2)试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省功费、力役……” 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新唐书》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技……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赵翼《廿二史札记·武后之忍》
(1)据材料一,分析武则天得以掌握政权近半个世纪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赵翼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角度。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总动员高三历史模拟卷】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