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谐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持而成者也。”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有
①夏商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是方国联盟盟主与成员的关系,没有严格的尊卑等级关系 
②灭商建周之后,建立诸侯国,天子与诸侯之间成为尊卑等级的君臣关系
③有功臣、兄弟、甥舅姻亲关系着皆为其受封对象,和周王成为君臣关系
④鲁卫晋齐四国封君都是王族,作为周王室的主要屏藩⑤分封制形成的大一统局面与支撑它的宗法制互为表里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元朝)“世祖即位……遂命刘秉忠、许衡的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日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其中的“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梭伦改革不仅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近代欧美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提供模型。下列改革措施不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B.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C.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律条文滑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
D.体现人人平等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大革命开始后,1789—1792年是君主立宪制,l792—1804年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l804—1815是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1830是波旁王朝复辟,l830—l848是七月王朝,l848—1852是第二共和国,1852—l870是法兰西第二帝国, l870年开始第三共和国。从法图政权交替、政体转换中得出的结论与史实不符的是

A.80多年间法国政局动荡不安 B.共和派始终占主导地位
C.法国成为近代各种政体的实验场 D.各种力量角逐斗争激烈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夫三代之遗意!”其中的“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是指美国宪法确立的

A.联邦制 B.共和制 C.总统制 D.三权分立体制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朝大学士需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我们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事情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认为:“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闻,荒诞不经,无过于此!”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清朝统治者世界知识缺乏,愚昧可笑 B.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
C.地主阶级顽固派强固的天朝上国观念 D.上层统治者生活优越语言幽默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倒幕派领袖久玄端曾说过:“英法之所以未能随心所欲地对皇国大动早戈,就是因为中国的太平军声威雷震所致,万一的万一,太平军屈服于英法,英法必将入寇我国。”这表明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A.与日本共同反抗侵略
B.促使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日本
C.牵制了英、法等西方殖民势力对日本倒幕运动的干涉
D.以反对西方列强入侵为主要斗争内容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变法通议》:“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寻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作者的根本意图是

A.比较中日现代化的意图 B.寻找甲午战争中败日胜的历史原因
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战争中,清代军枪炮大多购自美德英法等国,有的炮弹没有炸药,只有沙土,根本不能用。军舰的炮弹虽然“实储火药,然配储不多,且药线铁管仅实炭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材料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帝国主义纵容日本侵华,故意卖给中国假冒军火
B.清政府官员在购买军火中存在着腐败行为
C.炮弹的质量成为中国甲午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
D.洋务派的军工企业所产军火实际上不能使用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这在实质上

A.为反清排满制造根据
B.恢复汉人的生活习俗
C.提倡文明的社会生活
D.学习西方的生活习俗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是日举行闭会,中山致闭会词。至三时许,此次全国国民党代表之重大会议,遂宣告闭幕。”——天津《大公报》(民国十三年)此次大会

A.宣告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B.确立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C.宣告国共首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D.标志着国共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7年10月15日北京《晨报》,:“湘省共产党大暴动,现已由最狂暴的时期而渐入收束时期。”“余(贲民)遂集合红军千人,枪有半数,抬炮五六门,窜抵浏阳南方文家市,尚未进驻牌楼。毛泽东从中指挥,似有窥浏之意。”此役之后

A.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
B.中共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D.中共独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华社晋东南十一日电]:“朱副长官彭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除电饬其他各战区积极出击策应贵部作战外,仍希速饬所部积极行动,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中正。”(民国二十九年九月)蒋介石电文嘉奖的是

A.平型关大捷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焦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城市。采取这一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是

A.冲垮长江以北各战区国民党军防御体系
B.农村中心革命道路取得决定性胜利
C.推翻统治中国二十二年的南京国民政府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礼炮声中诞生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实现了政治民主化,但是,一个国家,一种历史传统和一种国情,所以在政治民主化总趋势之下也表现了民主的多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就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不包括

A.村民自治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西方国家形成与中国建交热潮,取得如此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有
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左”倾对外路线
②中美都面临苏联的压力,有和缓关系的共同需要
③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深陷越战泥潭
④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中国的资源、市场、廉价劳动力对日具有吸引力
⑤第三世界的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支持
⑥中国改革开放,国家财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同样是闭关锁国,其实中国比日本晚近100年,直到鸦片战前,中国对西方文明不屑了解,视其工业技术为“奇技淫巧”;而日本对欧洲封闭的同时,仅留荷兰人于长崎,作为了解西方的窗口,还不时赴西欧考察,并对其物质文明赞叹有加。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中国当时物质技术和思想文化上确实高于西方
B.日本名为锁国,实为开放
C.为日本应对西方挑战走向近代化减少了观念阻力
D.日本没有遭受蹂躏的根本原因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构思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应最先发生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只有世界性革命后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夺权后共产党一党治国,计划经济,无需市场和货币,但到1872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提出宣言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体现这一思想实质的有
①列宁在落后国家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及新经济政策
②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③苏东和中国曾经实际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④中共早期的城市中心道理
⑤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构想
⑥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法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先是思想、继而政治、最后是经济,而且在经济上是资本家为适应空间广阔市场需求而自发地进行产业革命的。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兴产殖业,兴办邮局、电报局,修建铁路,扶植垄断组织,发展近代教育,文明开化,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形成专制色彩浓厚近代政体,建立新式军队,开始对外扩张,仅用三四十年时间实现近代化。但在宗教上保留了神道教。和英法相比,日本近代化的特点表现为
①自上而下,利用国家政权力量
②经济、政治、文化同步进行,表现为快速性
③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④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
⑤实现了全盘西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巴黎公社和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中,相同的是

A.实行土地改革 B.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C.以革命武装代替旧军队 D.给予国内各民族等权利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属于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史实的是
①德国和朝鲜分裂②柏林危机③古巴导弹危机④美苏争霸
⑤朝鲜、越南战争⑥美苏、北约与华约以及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谍战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⑥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这表明他
①对苏联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②认为苏联曾经因国力强大而在世界地位显赫
③想恢复苏联但力不从心    ④认为苏联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致命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本井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希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B.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C.谨求建立际际经济新秩序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尼克松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演说中预料:“当我们展望今后5年、l0年或15年的时候,武们会看到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大陆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而且由于经济力量将成为其他力量的关键因素。这五大力量将决定世界本世纪最后l/3时间在其他方面的前途。”下列对尼克松演说理解错误的是

A.他认为经济力量是决定政治格局的基础
B.他对数年后世界力量变化的预计基本准确
C.他基本看到世界多极化的发端和未来
D.他认为五个经济力量大小排列应是美、欧、苏、中、日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孙中山曾说:“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该材料

A.意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B.蕴含了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
C.表现了孙中山的盲目排外思想 D.表明孙中山同中共合作的强烈愿望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的全部内涵最确切的理解应该是

A.以非暴力手段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B.以和平手段抗议压迫
C.采取和平合法的手段取得印度自治 D.采取和平合法的手段获得独立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是指

A.1905年革命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农奴制改革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所示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图中人物正在苹果树下思考的问题是万有引力定律。后来,这位人把自己的思考成果写成了科学巨著

A.《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
B.《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
C.《论物体的电动力学》
D.《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爱因斯坦曾致信罗斯福,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研制出原子弹,以尽快战胜法西斯。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投降,但也伤害了不少无辜平民。爱因斯坦为此非常懊悔,痛心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钟表匠。”这表明

A.他对从事物理学研究感到后悔 B.他认识到核武器的负面影响
C.他自认为具有制造钟表的天赋 D.他认为不该建议研究和武器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
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政木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准可范围内,置备武装。
8.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国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
材料二 第一章 天皇
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望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并依此宪法之条规行使之。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裁可法律,命令公布与执行。召集帝国议会,命其开会、闭会、停会,及解散众议院;统帅海陆军。宣战、讲和及缔结各种条约。
第二章 臣民权利义务
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
(臣民有服兵役、纳税义务,在法律范围内有居住、转移自由,不受逮捕、监禁、审问、处罚,不得侵入或搜索其住所,不能侵害其书信之秘密,不能侵害其所有权,于不妨碍安宁秩序及不违背其为臣民之义务限度内,有信教之自由。)
第三章 帝国议会
帝国议会由贵族院众议院两院组成。贵族原由皇族、华族及敕任之议员组成。众议院以选举法所规定,由公选之议员组成。一切法律,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两议院均非有其总议员三分之一以上之出席,不得开议及决议.两议院之议事,以过半数决定之;赞成或反对相等时,由议长决定。
第四章 国务大臣及枢密顾问
国务各大臣辅弼天皇以任其责,凡法律敕令及其有关国务之诏敕,须国务大巨之副署,枢密顾问,以枢密院官制所规定,应天皇之咨询,审议重要国务。
——l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日近代形成的政治体制及其相同点。(6分)
②根据材料指出英日近代形成的政治体制的各自特点。(8分)
③分析英日同样政体下不同特点的成因。(4分)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郑成功
材科二 郑成功及其子郑经在收复台湾后……以明朝遗臣身份继续与清廷对抗。“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乘机率军进攻福建等地……郑氏所部数年煽乱与东南沿海
——《中图通史全稿》(下)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一年(1682)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材料四 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五: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请回答:
①根据村料一、二对郑氏集团收复和经营台湾进行简要评价。
②材料三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③材料四中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
④材料五《开罗宣言》的发表有何现实意义?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二 汉初政论家贾谊上《治安策》于汉文帝:“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从建永无休止以少其力,力少则易治,此安宁之术也。”
——《汉书 贾谊传》
材料三 (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则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传》
材料四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边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萌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销自稍弱矣。”
——《汉书 主父偃传》
请回答:
①据材料一分析汉初分封王国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对于秦亡原因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材料二、三、四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上材料三和材料二、四有何不同?你认为哪种手段更为恰当?为什么?
③这一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来源:2011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