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卷(湖南益阳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收敛(liǎn)颀长(qí)捉襟见肘(zhǒu) |
B.教诲(huì)徜徉(yáng)三缄其口(jiān) |
C.狂澜(lán)狡黠(xiá)如履平地(lǐ) |
D.群葩(pā)腼腆(tiǎn)觥筹交错(gōng)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辨着的滔滔江流。 |
B.我们从车窗里看见你,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多么甜美。 |
C.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弛,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
D.我坐在沙滩上,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着眼前的这份宁静、这份安祥。 |
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今的打老虎、拍苍蝇、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就是要改变那种 任性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把人们的行为引导、规范到法治轨道上来。 |
B. | 《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无数观众,它成了一首 家喻户晓的歌曲。 |
C. | 6月1日晚,搭载400多人的"东方之星"游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沉没。这一消息如 晴天霹雳,令人无法接受。 |
D. | 在今年的毕业晚会上,老师和同学们高兴异常,都沉浸在 天伦之乐中。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本要想发展同亚洲邻国的关系,关键在于它能否正确认识历史、重信践诺。 |
B.据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透露,我国将从今年开始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 |
C.漫步于美丽的会龙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
D.通过持续不断的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大幅提高。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 。
①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
②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③倒行逆施的只有人类自己的社会与历史。
④它最终留给你的只有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渐衰弱的身躯。
A.②①③④ | B.③①④② | C.③②④① | D.②①④③ |
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注意书写工整、规范)
给予是一种幸福。溪水的幸福,是能让鱼儿自由来去; , ;天空的幸福,是能让鸟儿展翅翱翔。
按要求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
(4)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5)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毛泽东《采桑子 重阳》)
(6)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7)他并不是为钓鱼而钓鱼,他钓鱼不过是为了修养身心,真可谓“ ”。 (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回答)
(8)《爱莲说》中最能体现莲花“洁身自好”美好品质的名句是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论语》是他的代表作。 |
B.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作品《背影》、《春》等。 |
C.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前苏联广 阔的历史画卷,塑造了保尔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
D.老舍在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描述了祥子的悲惨命运,深刻批判了当时黑暗的 社会现实。 |
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以扶持特色带动普及。对基础较好、积极性较高的中小学重点扶持,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现有5000多所基础上,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其中开展女子足球的学校占一定比例……” ——摘自2015年3月16日公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
(1)概括上面这段文字的内容。
(2)益阳市某中学将举行以“足球梦,梦起航”为主题的校园足球文化节,请你为校 园足球文化节设计三项活动。
①
②
③
(3)小明是班级足球队的一员。在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足球文化节里,小明参加了不下 10场比赛,慢慢地,妈妈不支持小明踢足球了,说每天弄得脏兮兮的,像个野孩子,还影响了学习。假如你是小明,怎么说服妈妈支持你继续踢足球?
阅读杜甫《春夜喜雨》一诗,完成小题。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从诗体上看,《春夜喜雨》是一首近体诗中的 。(2分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喜”是这首诗的感情主线,全诗不着一“喜”字,字里行间却处处洋溢着诗人 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
B.诗的前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细而轻柔的特点;第五、六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江村夜雨图。 |
C.诗的最后两句写雨后清晨的景色,红花带着晶莹的雨珠,鲜润浓艳,垂满技头。 |
D.作者描写春雨融情于景,由近及远,从夜写到晓,由写内心的感觉到写客观景物, 由听觉到视觉,充满诗情画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16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C.苔痕∕上阶绿 |
D.可以调∕素琴 |
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
B.怀民亦未寝. (动词,睡觉) |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
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芙蕖则不然(《芙蕖》) |
D.孔子云:“何陋之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戏是动物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②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儿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
③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下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的天性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④这两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还是为了“自娱”?研究者们各执己见。要解开动物游戏的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根据《自然与人》1985年第5期相关文章改写)
文章回答“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这个问题时列举了两种假说,请分别写出这两种假说的基本观点或理由。
演习说: 自娱说: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说明。
除了上述两种假说,你是否还有另外的发现?请结合你平时对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 提出另外一种假说,并用实例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熊建
①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
②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
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阅读不再是看书,而是查书。前者是闲来无事,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后者是火急火燎,急用先学,要啥找啥,追求速成。结果,一种是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一种是狗熊掰棒子,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阅读层次的高下立判。
④要命的是,这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⑤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⑥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⑦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⑧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在话下了。 (选自201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作者号召我们要“给阅读做好加减法”,请概括“加减法”的具体内容。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 的方法,论证了 的观点。
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丰子恺
①阿宝,我和你在世间相聚,至今已十四年了,在这5000多天内,我们差不多天天在一处,难得有分别的日子。我看着你呱呱坠地、牙牙学语,看你由吃奶改为吃饭,由匍匐学成跨步。你的变化微微地、逐渐地展进,没有痕迹,使我全然不知不觉,以为你始终是我家的一个孩子,始终是我们这家庭里的一种点缀,始终可做我和你母亲生活的慰安者。然而近年来,你态度行为的变化,渐渐证明其不然。你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之间长成了一个少女,快将变为成人了。在送你出黄金时代的时候,我觉得悲喜交集。
②记得去春有一天,我拉了你的手在路上走。落花的风把一阵柳絮吹在你的头发上、脸孔上和嘴唇上,使你好像冒了雪,生了白胡须。我笑着搂住了你的肩,用手帕为你拂拭。
③你也笑着,仰起了头依在我的身旁。这在我们原是极寻常的事:以前每天你吃过饭,是我为你洗脸的。然而路上的人向我们注视,对我们窃笑,其意思仿佛在说:“这样大的姑娘,还在路上让父亲搂住了拭脸孔!”我忽然看见你的身体似乎高大了,完全发育了,已由中性似的孩子变成十足的女性了。我忽然觉得,我与你之间似乎筑起一堵很高、很坚、很厚的无影的墙。你在我的怀抱中长起来,在我的提携中大起来,但从今以后,我和你将永远分居于两个世界了。一刹那间,我心中感到深痛的悲哀。我怪怨你何不永远做一个孩子而定要长大,怪怨人类何必有男女之分。然而怪怨之后立刻破悲为笑,恍悟这不是当然的事、可喜的事吗?
④记得去年有一天,我为了必要的事,将离家远行。在以前,每逢我要出门,你们一定不高兴,要阻住我,或者约我早归。在更早的以前,我出门须得瞒过你们。你弟弟后来寻我不着,须得哭几场。我回来了,倘预知时期,你们常到门口或半路上来迎候。我所描的那幅《爸爸还不来》,便是以你和你的弟弟等我归家为题材的。因为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我以你们为生活的慰安者,天天晚上和你们谈故事、做游戏、吃东西,使你们都感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少不了一个爸爸,所以不肯放我离家。去年的一天,我要出门了,你的弟妹们照旧为我惜别,约我早归,我以为你也如此,正在约你何时回家和买些什么东西来,不意你却劝我早去,又劝我迟归,说你有种种玩意可以骗住弟妹们的阻止和盼待。原来,你已在我和你母亲的谈话中闻知了我此行有早去迟归的必要,决意为我分担生活的辛苦了。我此行感觉轻快,但又感觉悲哀。因为我家将少却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幸福儿。
⑤以上原都是过去的事,但是常常切在我的心头,使我不能忘却。现在,你已是中学生,不久就要完全脱离黄金时代而走向成人世界了。我觉得你此行的意义比出嫁更重大。古人送女儿出嫁诗云:“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你出黄金时代的“义往”,实比出嫁更“难复留”,我对此安得不“结中肠”?所以现在追述我的所感,写这篇文章来送你。你此后的去处,就是我这册画集里所描写的世间。我对于你此行很不放心。因为这好比把你从慈爱的父母身旁遣嫁到恶姑的家里去,正如前诗中说的“事姑贻我忧”。事姑取什么样的态度,我难于代你决定。但希望你努力自爱,勿贻我忧而已。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丰子恺散文精选》一书,有删改。本文写于1934年)
面对阿宝将走出黄金时代,作者流露出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文章说:“现在,你已是中学生,不久就要完全脱离黄金时代而走向成人世界了。” 作者写阿宝的变化,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
试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读完本文,你有何感受?请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简要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