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10.阅读理解-现代文(一)重点题型训练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俄,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 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 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面前,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 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小女孩想:
⑴作者提到“大年夜”是为了突出小女孩的 。
⑵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女孩在抽出第一根火柴前心中在想些什么?读到这里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⑶品读“她的一双小手……”一节内容,将下面4个词语按小女孩心情变化的顺序重新排列。
惊喜;失望;犹豫;满足;
⑷续写结尾,填在下面横线上。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 个衣衫楹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 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 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 回去就要接处(fá)。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 里学习,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 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说:“先生,可怜可怜吧,我 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 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小孩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 ”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 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lóng)。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 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 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4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 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 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 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 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着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 他的眼前模糊了。
⑴为划线字注音或写汉字。
弄()脏;单薄();蒸lóng ( );处fá( )
⑵在文中用“ ”画出一个比喻句,并体会其作用。
⑶小乞丐用来买花的“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这表明了什么?
⑷对小乞丐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可以看出他怎样的生活处境?
⑸小乞丐从卖花姑娘手中“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在风雨中“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这表现了小乞丐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⑹文章最后说“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是什么强烈地冲击着多尔先生? “模糊”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半截蜡烛(节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时候,大儿子杰克 地站起来天真冷。
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 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 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 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⑴联系上下文,将下列词语的序号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①快步;②默默;③慢慢
⑵文中有一对近义词,请找出来。( )—( )
⑶用“ ”画出文中的一句比喻句,通过比喻你感受到( )。
⑷“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是因为
⑸面对大儿子杰克的行为,你的评价是什么?并写写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好读书
因为你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下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科学书;他们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探求规律,便有了历史书;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哲学书; 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文学书……
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 品味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多而走马 观花,囫囵呑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并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 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 人生的哲理,聆听着一位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灯下,万籁俱寂,你坐在 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畅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读书诱发了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 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读书 , 。
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乐此不疲:
②谆谆教导:
⑵文中与“囫囵吞枣”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请写出它的反义词:
⑶《诫子书》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想想这句话中的三个分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①“读书好”的意思:
②“好读书”的意思:
③“读好书”的意思:
③将书读好,用心用脑从读书中 受益。
⑷在文中括号里填写合适的关联词。
⑸文章最后一句是 句。
⑹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再仿写一句。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懒老师”
给我们上过课的老师可多了,但在我心目中留下美好印象的却是我们称之为“懒老师”的罗老师。别看他“懒”,他可讲究了,一头乌黑的头发,身着一套整洁的西装,脚穿一双普通的皮鞋,但经常擦得铮亮,显得可精神啦!
同学们为什么称他“懒老师”呢?这还得从他上课说起。在一二年级时,无论是教“a o e”,还是教我们识字、写字,他都非常认真细心,生怕教漏了一点儿。可是到了三四年级后,罗老师好像换了心似的,变得让我们越来越不认识了。就拿学习一篇课文来说吧,他总是要求我们先自己预习,读课文、查字典、勾画生字新词等,上课时让我们明确应达到哪些目标,然后就让我们自己去读、去想,或者是分组讨论。而他呢?这组看一下,那组听一听,有时遇到较难的问题,也仅仅提示下了事。
至于独立阅读课文就更是我们的事了。时间长了,“懒老师”的外号自然就叫开了。可说来也怪,每次考试,我们班的成绩都在年级首位。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爸爸。爸爸笑着说:“孩子,你们冤枉罗老师了。你们的老师其实并不懒,他是一个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好老师。他写的教学论文经常在县级乃至省级、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呢!”听了爸爸的话,我为错怪了罗老师而感到脸红,更为有这样一位“懒老师”而高兴、自豪!
⑴“懒老师”教一二年级时非常认真细心,文中用了“无论……还是……都……” 的句式,仿写一句这样的句子。
⑵罗老师教“我们”到三四年级就“懒”了,他的“懒”表现在哪些方面?
用“ ”在文中画出“懒老师”让“我们”怎么做的句子。
用“ ”在文中画出“懒老师”自己怎么做的句子。
⑶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试对“人懒地生草”和“懒老 师”的两个“懒”字谈谈你的看法。
⑷“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于是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爸爸。”“我”心中的“疑惑”是什么?
⑸“懒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⑹你身边有这样的老师吗?你想对他(她)说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电灯的诞生
爱迪生从白炽灯着手试验。他把一小截耐热的东西装在玻璃泡里,当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的程度时,便由热而发光。他首先想到炭,于是就把一小截炭丝装进玻璃泡里,可刚一通电马上就断裂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爱迪生拿起断成两段的炭丝,再看看玻璃泡,过了许久,才忽然想起噢,( )这里面有空气,空气中的氧又帮助炭丝燃烧,( )它会马上断掉!”于是他用自己手制的抽气机,尽可能地把玻璃泡里的空气抽掉。
一通电,炭丝果然没有马上烧掉。但8分钟后,灯还是灭了。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耐热材料才好呢?
爱迪生左思右想,熔点最高、耐热性较强的要算白金啦!于是,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用白金试了好几次。可这种熔点较高的白金,( )使电灯发光时间延长到两个小时,( )不时要自动熄掉再自动发光,仍然很不理想。而且这种以白金为材料做成的灯,价格太高了,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去买只能用两个小 时的电灯呢?
爱迪生并不气馁,继续着自己的试验工作。他先后试用了钡、钬、钴等各种稀有金属,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过了一段时间,爱迪生对前边的实验工作做了一个总结,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耐热材料全部写下来,总共有1600种之多。可试来试去,结果总是难以令人满意。
后来他从围巾上扯下一根棉纱,在炉火上烤了好长时间,棉纱变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这根炭丝装进玻璃泡里,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
爱迪生非常高兴,紧接着又制造了很多棉纱做成的炭丝,连续进行了多次试验。电灯的寿命一下子延长到13个小时,后来又达到45个小时。
⑴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炽热( );气馁( )
⑵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⑶爱迪生开始试制电灯,第一次使用 做灯丝,结果 。
第二次作了改进,使用 做灯丝,结果 。
⑷用“ ”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⑸读完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不寻常的音乐会
柔和的阳光暖洋洋地洒进小小的病室,绿色的藤蔓爬上窗台,探头探脑地打量着伦敦儿童医院病房里的7个孩子。这7个小病人,除伊丽莎白外,全都患了不治之症。
伊丽莎白热爱音乐,酷爱唱歌,她的歌声圆润舒缓,婉转动听。但她的耳朵做了一个手术,一个月后听力将完全消失。不过,在伙伴们面前,她从不唉声叹气,只是当她以为没有人看见时,沉默的泪水才会渐渐地充满双眼。小伙伴们为伊丽莎白的境况焦急不安,他们决定做一些事情使她快乐。
一天傍晚,孩子们带着这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你们想为伊丽莎白举办11岁生日音乐会?还有3周的时间,来得及吗?”当柯尔比看见孩子们的渴望的神情,不由自主地感动了,“好吧,我来帮助你们!”柯尔比请到了全市最著名的音乐老师玛丽,玛丽感动地说我去,我去!”在玛丽老师热心的指导下,这6个孩子每天都练习唱歌。当然,伊丽莎白并不知道。真是不可思议,仅仅3周的时间,柯尔比和玛丽老师就把这6个快要死去的孩子组成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尽管他们中浚有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天赋。
这个秘密保守得十分成功。伊丽莎白生日的这天下午,当她坐着一辆手推车被推进医院的礼堂时,她惊讶了,苍白漂亮的面庞变得绯红。她身体前倾,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听着。演唱开始前,柯尔比告诉孩子们伊丽莎白的听力已经非常微弱,你们必须尽力大声唱。”尽管我们都坐在离舞台仅3米远的地方,却仍然难以清楚地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面孔,因为泪水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听见他们的歌唱。音乐会获得了极大成功。伊丽莎白欣喜若狂,浓农的、娇美的红晕在她苍白的脸上闪闪发光,眼里闪耀出奇异的光彩。她大声说:“这是我最最快乐、最最快乐的生日!”合唱队员们十分自豪地欢呼起来,又蹦又跳,完全不像患了绝症的孩子。可是谁能想到,成功举办这次音乐会的是这些患不治之症的孩子呀,他们在忍受着多么大的病痛啊!
现在,那6名合唱队的成员已在地下安睡长眠,那6副幼稚的歌喉已经静默多年,但伊丽莎白的记忆里至今仍然能够听见那6个伙伴的声音。这是欢乐的声音,生命的声音,给人力量的声音,这是她曾经听到的最后的也是最美的声音。
⑴“不治之症”的意思 是 ,最后一节中与这个词相呼应的词语是 。
⑵“一天傍晚,孩子们带着这个秘密去见他们喜欢的朋友——护士柯尔比”一句中的“这个秘密”具体指
⑶“这是她曾经听到的最后的也是最美的声音。”说这种声音是“最美的”是因为
⑷短文为什么用“不寻常的音乐会”作题目?请写出两个要点。
⑸请简要写出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世界上什么最广阔?
世界上什么最广阔?我问老师。老师说最广阔的东西就在你的生活中,需要你自己去发现。于是,我便在生活中观察、探索,于是我发现……
瞧,雯君的手绢真漂亮,雪白的手绢上叠印着点点红梅。雯君在跑,手绢在飘;秦敏追上去:“给我看看!”“追上就给!”雯君狡黠地说。忽然,“啊”的一声尖叫,秦敏摔倒了,胖乎乎的胳膊上渗出血来;雯君毫不犹豫地用雪白的手帕帮秦敏包扎。秦敏笑了,雯君笑了,我明白了……我又继续发现……一个严冬的早晨,一个小女孩正踩着脚,眼睛在行人中焦急地搜寻。她的小手、小脸冻得通红,手中拿着钱包。原来她在找失主。时间一秒秒过去了,而她依然等着。当失主拿到钱包,要和她合影时,她却像棵含羞草,把头深 深埋在胸前。我明白了……
啊,我明白了,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美好心灵。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毫不犹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文写了两件事,一件是: 另一件是
⑶短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用 “ ”画出来。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那盆水仙花
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犟,不管你上没上课, 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
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 “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
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
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做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 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
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
“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
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
“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莱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署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
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
⑴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⑵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头,一个是杨老师(“我”),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赏析句中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
②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我选择第_ __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⑷文中画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 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⑸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甘露的秘密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蚁背着蚜虫( )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妈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蚜虫能够( ),好排泄出更多的蚜蜜来。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蚜虫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妈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 )把它们一个个搬到外面晾晒,晒完后再搬回巢去。到了次年早春,蚜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蚜虫的任务。直到春暖花开,蚂蚁又把小蚜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们去啃食鲜嫩的茎叶,以便自己从它们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蚜蜜。
⑴辨一辨:将“不辞劳苦、川流不息、饱食终日”正确地归入语段中的括号里。
⑵找一找: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哪句?
⑶谈一谈:蚂蚁作为“保姆”要为蚜虫做哪几件事?
⑷品一品:文中哪些词句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作者对蚂蚁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什么?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