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据考古发现,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贵族的典礼、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是器主人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佑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由此可见

A.商代的青铜器制造业极其发达
B.商代礼乐制度已经很完备了
C.青铜器是王室、贵族重要的生活用品
D.青铜器是研究商代政治制度的重要文物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分别出土于今四川广汉、新都地区的东汉画像砖。图片反映了当时

A.商品交换的盛况 B.农业生产的场景
C.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情况 D.帝王的封禅大典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666年,唐高宗准备举行封禅大典。皇后武则天提出由她自己来祭地。八年后,她又提出改“父在为母服丧一年”为“服丧三年”。690年,武则天做了女皇帝。这反映了

A.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有所改变
B.武则天有超强的个人能力
C.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
D.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禁政策与朝贡贸易是明代初期对外贸易的两大政策。这些政策,一方面禁止民间贸易活动,另一方面,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从事官方贸易活动,如郑和七下南洋。其实质

A.发展海外贸易 B.成为海上强国
C.巩固封建统治 D.表明大国身份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公元4至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
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
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
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粱启超的《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以现代政体理论为“平台”,采用了“专制”、“贵族制”、“封建制”等概念,基于中国史的内在发展逻辑,为历代政治史勾画出一个基本轮廓,并阐述了中央集权、外戚势力、异族政权和部落贵族、宰相权臣等重大问题。其基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的历史分期,体现了

A.文明史观 B.制度史观
C.革命史观 D.整体史观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近代中国,机械工业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自诞生之日起即包含国家推动的色彩。中国最早的机械工厂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官僚创办的江南制造局等国营军工企业。这些企业

A.有效地起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作用
B.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工业转型
C.有利于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D.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传统史学把自己的使命,概括为纵向的“通古今之变”,至于与四边蛮夷的横向比较,只是“礼乐之邦”的陪衬而已。近代以来的“史学革命”,就是一场视角的变革,它把中外同时纳入视野,激发了近代史家的无数灵感。这反映了

A.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影响史学研究
B.传统史学领域的式微
C.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影响史学研究
D.传统史学的近代化趋向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1959年春天开始,毛泽东在不同场合经常讲起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一些不怕鬼的故事。5月6日,他在接见外宾时,突然把话题引向不怕鬼的话题:“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呢?”这里的“鬼”指 

A.国内的左倾错误
B.国际上的反华势力
C.国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D.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里士多德说,“组成城邦的一个部分优于质而另一部分则优于量,譬如门望较低于贵胄的部分,于数而论,却胜过贵胄,穷人的数目也可以胜过富户;但一部分胜于量的可能还抵偿不了另一部分质的所胜。”这说明他

A.主张建立混合型的共和政体 B.强调公民的知识素养
C.赞同雅典直接民主政治 D.看重公民出身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世纪以来,数学在学校科目中的地位日渐提高,现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的地位已有全球共识,这是因为

A.殖民扩张的需要 B.技术革命的开展
C.政治变革的要求 D.破除神学束缚的需要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国《独立宣言》开篇明示,“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明确规定,这些邦“保留自己的主权、自由、独立、领域与权利”; 1787宪法序言中说,“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由此可见,美国立法的目的是实现

A.独立 B.平等 C.自由 D.正义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英国)内战的发生、复辟的结束,由于土地所具有的巨大的经济特质,它替代了国王的宠幸成为人们政治地位升迁的依托。……工业化时期(1700—1880年),在贵族、乡绅、自耕农三个阶层中,每个阶层都在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独特的功能。……这三个阶层构成了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阶级。
1880年之后,由于第三次议会改革和农业衰落,地主在英国政治、经济中呈现衰落之势,但并没有退出政治舞台,他们在议会中仍控制着绝大多数议席。在社会上层,新人不断地涌入,但具有土地背景的人仍牢牢地把持着进入门槛。据统计,“1886—1914年,265个新头衔获得批准,200名是首次进入贵族圈子者。其中,70名是工业新财富的代表,占总数的 1/3;另外 1/3 是职业者的代表。……自 1885年开始,具有土地背景的贵族的比例开始下降,不过,和土地有渊源的新贵族的比例仍多于3/4。……追逐土地,进入土地阶级仍是一种社会的主要心态。
——郭爱民《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转与社会心态》
(1)据材料,概括工业化时代英国政坛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英国政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其时代背景。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年《神州日报》(革命党人于右任创办于上海)发表的一幅漫画。

阅读理解漫画的基本历史信息,说明其历史主题。
选做题部分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张居正向皇帝上了《陈六事疏》,提出全面的改革规划。
万历初年,张居正推出考成法,为张居正改革的前奏。内容如下:
“请自今伊始,申明旧章。凡六部、都察院遇各章奏,或题奉明旨,或覆奉钦依,转行各该衙门,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终注销。除通行章奏不必查考者照常开具手本外,其有转行覆勘,提问议处,催督查核等项,另造文册二本,各注紧关略节及原立程限,一本送科注销,一本送内阁查考。该科照册内前件,逐一附簿候查,下月陆续完销,通行注簿。每于上下半年缴本,类查薄内事件,有无违限未销。……秋冬二季,亦照此行。”(摘编自《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改革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归纳考成法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英国)议会职能历经多年发展,……两院制确立后,下院享有优先请原权。请愿分为个人请愿和公共请愿。……1340年议会法案规定:“非经议会中高级教士、伯爵、男爵和平民的普遍同意,国王不得征收任何赋税。”从而比较明确地确定了议会决定征税的职权,并首次将平民和贵族相提并论。……议会产生前期,国王和政府习惯上只把郡、市下院代表视为民众请愿者,而非立法者。国家制定新法之权几乎全被国王和咨议会以及议会上院所把持。1332年,议会通过一项重要法令:凡关系国王财产和人民财产的重大议案,均需在议会中讨论制定,凡属重大立法事宜,均需得到国王和议会中教士、贵族和平民的赞同。……议会弹劾大臣的最早记录见于1308年,起因是爱德华二世即位伊始就滥用外国宠臣,淫乱宫廷。他们通过议会并以人民的名义对国王宠臣实行弹劾。
——阎照祥《中古晚期和都铎王朝英国议会制的演进》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4世纪英国议会和国王之间的关系。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的主要职能。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l9世纪中叶,日本被纳入近代国际条约体系和国际关系之后,采取“失于俄美者,取偿于鲜(朝鲜)满(中国东北)之地”的“补偿”方针,将侵略亚洲邻国作为其弥补从西方列强那里失去利益的手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主要国家因战争无暇东顾,这给日本带来了扩张利益的机会。8月4日,英国通过驻日大使提出:如果战争波及远东,香港及威海卫受到袭击时,希望日本给予援助。8月 7日,英国正式向日本提出了援助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外相加藤高明认为,日本“可以应英国的要求,出于同盟友谊参战;帝国可以利用此机会扫除德国在东洋的根据地,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从以上两点看,正是参战的好机会”。日本政府、元老、军部无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日本来说是“千载一遇”机会。8月 23 日,日本对德宣战。
——史桂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对外扩张与东亚格局之变动》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是怎样“被纳入近代国际条约体系”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参战的原因。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戚继光(1528-1588)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父死,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御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注:14世纪初,日本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从事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招摹义乌农民和矿工,训练新军。他治军有方,训练严格。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浙东。次年率 6000 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今兴化),斩级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摘编自《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倭寇猖獗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成功抗倭的原因。

来源:2015届新课标全国卷高三最后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