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二历史第一套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中国丝织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②唐代开始丝绸远销欧洲
③中国被称为“丝国”
④丝是元、明、清时期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中超过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私营作坊技术水平高 B.官府资金投入不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包括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纸币出现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商帮形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作品能为研究宋朝经济生活提供史料的是

A.《清明上河图》 B.《天工开物》
C.《马可·波罗行纪》 D.《盛世滋生图》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
B.世界市场初步建立
C.地圆学说正确
D.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洲在16—18世纪出产了大约13.3万吨白银,占世界白银产量的85%。美洲的白银大约有一半直接流人欧洲,还有一半被欧洲人用于交换亚洲的商品。该则材料不能说明

A.美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地方
B.欧洲殖民者对美洲进行野蛮的殖民掠夺
C.白银流人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D.白银的开采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应是

A.“清王朝成功地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21%集中在武汉、天津。这反映出

A.自然经济未受冲击 B.轻工业发达
C.工业实力强大 D.产业分布不平衡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兴办近代民族工业的热潮,直接原因是

A.西方科技的传播 B.重商思潮的影响
C.清政府放宽了限制 D.改良思想的推动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扰,勒价停市。”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新技术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力量薄弱
C.官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D.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束缚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图片中的发明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势是

A.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的物质条件日渐增多
B.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
C.在时间、范围、信息量、交流方式方面不断改善
D.在交通和通讯手段方面呈现工业化趋势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86年8月7日发表的《租界见闻》明确指出:“近十年来,上海巨变,成为东方第一商埠。”下列现象属于当时“巨变”内容之一的是

A.中国人第一次放映电影 B.新式婚礼开始举行
C.《申报》被市民争相传阅 D.握手成为常见的礼节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9年-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假如你是当时纽约的一位市民,你最有可能的感受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历史学者指出:“□的改革原本只是想对病人进行手术,结果发现是癌症晚期,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戈尔巴乔夫 B.王安石
C.加尔文 D.穆罕默德·阿里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表明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方面是

A.生产的经营管理和分配方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体制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的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形成于

A.20世纪80年代中期 B.20世纪80年代末期
C.20世纪90年代中期 D.20世纪90年代末期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
①联合国        ②世界银行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④关贸总协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其他的国家集团 D.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是国家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
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的什么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2)“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6分)
(3)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家经济合作与竞争。
——江泽民在香港“《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相关国际背景。(6分)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铁路运输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为蒸汽机车的发明提供了必要条件。……贡献最大的是史蒂芬森父子,他们吸取前人和时贤经验教训基础上发明了蒸汽机车,比当时其他同类发明更先进――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情形相像。……铁路的发明是轮子发明以来,陆上交通最伟大的革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有铁路及火车始于1865年。……此后,修铁路之议沸沸扬扬,反对之声亦甚嚣尘上。……(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的一个高潮。……迄1911年(宣统三年),中国修成铁路4809.05公里,其中被列强控制的就达4476.24公里,占铁路全长的94.1%。
――焦润明《中国近代文化史》
材料三  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棉花中心。正太铁路通车后,交通网络发生重大变化,榆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贸易中心。平遥则沦为榆次的二级市场。山西铁路沿线各城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关系,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
请回答:
(1)史蒂芬森父子在哪一年发明了蒸汽机车?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车的发明对人类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
(2)材料二中,19世纪后半期“反对修铁路之声亦甚嚣尘上”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铁路建设高潮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修建铁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力量的崛起受多种因素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德合并大大增加了新德国综合实力。在德国统一之前,原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是西欧、东欧集团(前苏联除外)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两德统一之初,新德国在经济上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所无法相比的,成为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大国”。两德统一,又为德国的继续发展和进一步崛起提供了机遇,扩大了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12个成员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吴友法、邢来顺《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末德国再次统一的影响。(4分)
材料二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6分)
材料三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融入世界的步伐。结合史实,分别说明在与上图图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我国是如何主动融入世界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崛起的认识。(4分)

来源:高二历史第一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