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二历史第七套

下图中被称之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提并论,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C.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手工业高度发达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
B.白瓷、青瓷、五彩瓷、青花瓷
C.青瓷、白瓷、五彩瓷、青花瓷
D.青花瓷、青瓷、白瓷、五彩瓷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23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

A.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葡萄牙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西班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历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这里的“全球分裂”是指(    )

A.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
B.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
C.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
D.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 、“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

A.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葡萄牙、英国、美国
C.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意大利、法国、荷兰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表格中石油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内燃机的发明使用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万能蒸汽机的推广 D.航天工业的发展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19世纪晚期表现为(    )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自由竞争和贸易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实施社会保障
D.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工业生产的组成部分。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

A.兴起于重工业 B.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C.首先发生在英国 D.电力的广泛使用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

时间
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
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
产业工人
约10万人
约60万人
约200万人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企业的是(   )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    )

A.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显著增加,土纱销售陷入困境
C.上海开埠通商,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民国初年新注册工厂数量一览表(不包括矿山,单位:家)

年份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数量
17
37
37
50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条件是(    )
A.奖励发展实业法令的颁布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提倡国货运动的掀起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为某一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某一年”最有可能是(      )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元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元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A.1948年                 B.1957年
C.1962年                D.1977年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

A.土地改革
B.实施“一五”计划
C.“大跃进”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D.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国初期,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面当时(   )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为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情况表,对储蓄存款额增加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时间
1986年
1990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农村储蓄(万元)
61,834
257,791
638,836
911,066
1146,639

 
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改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知名汽车企业已基本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一汽和大众、奥迪、丰田,上汽和大众、通用,东风背后有标致、雪铁龙、日产……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汽车制造业落后于世界
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C.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被外企吞并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享饥寒寥劫为非之患。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沿海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材料三的政策归纳其危害,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1894—1908
1908—1920
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
0.97
3.51
11.37
3.81
进口洋货净值
3.59
6.53
5.65
1.72
合计
1.25
4.02
10.46
3.60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经济造成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空前规模的人为的环境污染,有的已酿成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公民的骚动,也震动了当时的执政者。在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防止大气污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还有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等)的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项法律制度,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摘编自金瑞林主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材料二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冲击,带来了自然环境、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严重破坏。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对环境污染具有天然免疫力的谬论,在发展的同时不考虑环境保护问题,使环境污染在失控的状态下迅速蔓延。在国际环境事件的警示和国内环境恶化的双重严峻形势下,1973年8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并由国务院发布实施。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海域污染的法规。1978年我国首次将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国家根本大法,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摘编自薛惠锋等《世界、历史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环境资源立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早期工业国家与现代各国在环境立法方面有哪些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推动早期工业国家和现代各国进行环境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并指出我国这一时期环境资源立法的特点。

来源:高二历史第七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