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高二历史第九套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工具工作示意图。其中一个转轮的左边装有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小轮,小轮的一边通过传送皮带和转轮相连,另一边通过顶部的曲柄和左边的杠杆相连,从而实现了转轮和皮囊之间的传动。这是(    )

A.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水排
B.春秋战国时期冶炼生铁的淬火工具
C.三国的灌溉工具翻车
D.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
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

A.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沿海企业大批内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全面侵华 B.国民党发动内战
C.军阀割据混战 D.国家的发展战略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3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下列各项内容选自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春联,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共产党恩泽天下,新中国情满未来”
②“总路线鼓舞人心,大跃进快马加鞭”
③“十载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风雨洗家乡万木峥嵘”
④“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有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③④①② D.②④①③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过程……只要自己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造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70年12月,毛泽东会见美国客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第二个“30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正是走了S形。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C.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困难 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78年初,双水村大队第一生产队在队长孙少安主持下,制订了一份“农业作业组生产合同”,准备实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但此合同被村支书看到后,大叫“走资本主义道路”,迅速反映到公社,后又交县委讨论,最后又有地区革委会主任下达指示:坚决制止!以下观点有可能正确的是(    )
①小说是经过艺术性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故此段描写有可能是虚构史实
② 中央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进行,农民不可能有这样的独创性
③ 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但左倾思想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④ 文革结束后,人们的思想已经在逐渐地解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1978年安徽凤阳的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 
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 
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 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 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探索的时代”、“发现的时代”、“扩张的时代”。下列史实不属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是(     )

A.黑奴贸易十分盛行
B.荷兰成为贸易强国
C.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看,以下四幅图片使人类由传统经济活动过渡到近代经济活动的是(     )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校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讲座的题目包括:《变革世界的引擎》《哭泣的泰晤士河》《天朝上国美梦的破灭》等。通过以上信息可以判断这次学术活动的主题是(    )

A.“光荣革命” B.工业革命
C.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D.危机中的帝国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commission
洋泾浜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金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一幅漫画旨在表现

A.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B.欧盟与美国金融领域的竞争
C.美国控制西欧共同对抗苏联
D.欧共体经济上与美国平分秋色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明,环顾世界,在所有的农业文明中,惟有中国文化发展得最细密、最精致、最富于情趣。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农业文明可以与它匹敌。
 
材料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桑弘羊《盐铁论》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表一:1920~1936年在中国投资的工业资本中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的产值及比重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中国资本
6.61
44.8
26.09
63.2
9.0
外国资本
8.13
55.2
15.16
36.8
3.9
合计
14.74
100.0
41.25
100.0
 

 
表二: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产值及比重(1920~1936年)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1920年
1936年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产值
比重(%)
产值
比重(%)
官僚资本
1.84
42.2
2.22
12.0
1.18
民族资本
2.51
57.8
16.32
88.0
12.41
合计
4.35
100.0
18.54
100.0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1928年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根据与美国等列强的约定,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的推动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乘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锭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锭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18家炼铁厂中,停炉者有14家,其余4家仅能勉强维持生产。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扼要指出1920—1936年中国民族资本在中国工业资本产值中的发展变化。并根据材料二概括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简析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关税与贸易政策是影响国际贸易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一霍利法案》,对进口商品提出高得异乎寻常的税率。此后,英国在1932年通过了《进口税法》,各国掀起了一场关税战和贸易战。两年内,全球贸易量萎缩了2/3。
——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1950—1973年的24年间,国际贸易额从607亿美元增至5740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年均增长10. 3%。
——镝自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三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限制其他国家货物进口)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争议,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则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据新华网、东方财富网整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英美两国采取的措施主要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两国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当时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美两国应对危机的措施有何实质性不同?并分析两种措施的各自利弊。

来源:高二历史第九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