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种群和群落
(课标I卷.4)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
(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海南卷.22)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
(浙江卷.5)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 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 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 中灌木呈随机分布, 大灌木呈均匀分布,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
(江苏卷.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 20%进入浮游动物 |
(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
(北京卷.4)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m×10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 |
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 |
|
定时灌溉 |
不驱走大蚂蚁 |
增加35 |
驱走大蚂蚁 |
增加70 |
|
不灌溉 |
不驱走大蚂蚁 |
减少10 |
驱走大蚂蚁 |
减少2 |
对本研究的试验方法和结果分析,表述错误的是( )
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 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
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
(四川卷.4)在适宜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测得某森林中林冠层四种主要乔木的幼苗叶片的生理指标(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强大于140μmol·m-2·s-1,马尾松幼苗叶肉细胞中产生的O2全部进入线粒体 |
B.光强小于1255μmol·m-2·s-1,影响苦储幼苗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
C.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随着林冠密集程度增大青冈的种群密度将会增加 |
(四川卷.7)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
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
(广东卷.4)图1表示在一个10ml的密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 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 表示
C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 K值约为120 000个
(课标I卷.31)
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牌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个体数 |
92 |
187 |
121 |
70 |
69 |
62 |
63 |
72 |
64 |
55 |
42 |
39 |
264 |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类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 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课标II卷.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 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
(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 。
(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重庆卷.9)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9图回答下列问题:
(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锐减。
(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
(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死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
(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
(上海卷.综合题一)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对某保护区的鸟类资源调查后共发现54科390种鸟类。其中北坡有31科115种,南坡有54科326种。
(1)造成该保护区南坡物种远比北坡丰富度高的可能因素是______(多选)。
A.面积 B.气候 C.水文 D.地貌
(2)图1显示了该保护区内古北界等三大类鸟的垂直分布格局,由图可知,物种丰富度最大出现在海拔______。
A.1.6~2.5 km B.2.5~3.1km C.3.1~4.0 km D.4.0~4.8 km
研究显示,保护区内地雀味的形态与ALX1基因高度相关。图2显示MG、CE、DP、DW四种地雀AL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
(3)测定该基因序列可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证据。据图推测,MG与其他物种的亲缘性由近及远的顺序是___________。
A.DP、CE、DW B.CE、DW、DP C.CE、DP、DW D.DP、DW、CE
图3显示ALX1基因型(BB、BP和PP)与FM地雀喙形态的关系。
(4)在该保护区内共发现具有钝喙、尖喙和中间型FM地雀的数量分别为260只、180只和360只,则P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