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六套
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
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 |
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
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
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 |
李贽自称“异端”,对封建正统思想关于李贽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与道学家的思想相同 |
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
C.是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
D.是资本主义经济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
京剧将独具特色的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誉称为“国粹”。如果让你来探究其发展为“国粹”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哪一词语最能体现其精髓
A.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
B.百戏之祖,近乎完美艺术 |
C.兼容并蓄,融会贯通 |
D.字正腔圆,渗透文学情韵 |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
《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唐代诗人储光羲在《明妃曲》中写到:“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帐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这说明
A.官修史书与诗歌都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
B.诗歌多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受,不具备史料价值 |
C.官修史书注重客观叙述史实,不掺杂个人情感 |
D.官修史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不如诗歌可信 |
《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
A.道德教化 | B.兴办教育 |
C.克已复礼 | D.礼法并用 |
孙中山认为:“若社会主义,一言以蔽之,曰社会生计而已矣。”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主张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
B.建立消灭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 |
C.建立民主政治的民权主义 |
D.用暴力推翻满清统治的民族主义 |
下列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现实,但主题思想截然相反的是
A.《乌托邦>和《鲁滨孙漂流记》 |
B.《乌托邦》和《巨人传》 |
C.《巨人传》和《浮士德》 |
D.《浮士德》和《鲁滨孙漂流记》 |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可是现在他们却处处戴着镣铐。”下列最早体现这一思想的文献是
A.《权利法案》 | B.《独立宣言》 |
C.《人权宣言》 | D.《拿破仑法典》 |
下列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中能够体现出其“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认识你自己,, |
C.“人生而自由,主权在民” |
D.“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早期启蒙思想家格劳秀斯(1583-1645)是近代自然法学说的创始人。他说:“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它指示任何与我们理性和社会性一致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他强调:“自然法是如此的不可变易,就连上帝也不能加以变更。”下列有关近代自然法学说的说法不正确是:( )
A.反对专制主义 | B.强调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
C.倡导理性主义 | D.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 |
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易姓者固不足为Revolution(革命),而Revolution又不必易姓。”这反映他的政治意图是反对
A.社会变革 | B.推翻清朝 |
C.变革封建制度 | D.发展资本主义 |
“经常跟过去的或现在的现实完全断绝了关系,喜欢从宏伟、渺远和恐怖的事物领受灵感”, 从而“鼓励一个新的狂纵不法的自我。”这种创作风格的盛行,实际上反映了人们
A.对理性王国的一种大胆追求 |
B.对启蒙时代和工业主义的反思 |
C.在现代文明中的困惑和迷失 |
D.对批判现实主义文风的厌弃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 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 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写道:“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愈)退之,书至于颜(真卿)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上述材料直接反映了唐代文学艺术( )
A.名家较少,廖若星辰 | B.发展兴盛,全面繁荣 |
C.注重创新,兼收并蓄 | D.形式僵化,内容陈旧 |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所强调的是
A.文章必须记载历史 | B.文学艺术必须真实 |
C.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 | D.希望得到皇帝赏识 |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
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 D.民主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③ | C.①④②③ | D.①③②④ |
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有关中共的“双百”方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后提出 |
B.“双百”是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C.它是我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研工作的基本方针 |
D.促进了我国文艺和科研事业的繁 |
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 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引导)之以政(政令、法制等强权机构), 齐(整治)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有人说:服饰,是人体的又一层“皮肤”,是流动着的“‘软”雕塑。……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比较开放,在服饰的特点上明显带有西域风格,妇女服饰讲究华丽,(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裳,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多为宽裳、长裙、披(指披在肩上的长围巾)、发髻式样多样。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裳,是套在长裳外面,……
(明朝),洪武皇帝为削弱外蒙古的影响,强调中国人的服饰习惯应回归早期的中国朝代,如汉、唐、宋等朝。洪武三年和十六年,朝廷制定了一些与服饰相关的条例。……
清代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清朝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 ……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清朝的衣服长袍马褂(骑马比较方便),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汉族妇女服装,一般为长袍长裤或长裙,高底鞋,发髻为“两把头”的梳法。满族妇女的服装主要是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的外面再加一件背心。他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
……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官员和人们在公开场合中都要求穿西式服装。出版在政府刊物上的服装章程描述了正确的着装,并有图画说明衣物和头饰的要求。然而,政府规定,各种式样的男女服装都只能取材于中国本土。确切地说就是,无论服装的外国起源或样式,凡是被选定为所有大小礼仪场合的新礼服,都应体现出新建立起来的国民自豪感。
1949年后的中国,服饰传统被摒弃在一旁。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男人和女人都只穿着统一规划的深蓝色或灰色的棉上衣和长裤。 ……
现代服饰一般分为时髦、流行与传统3类。时装是设计师们艺术创作的精品,实用性较小,往往只在时装发布会上昙花一现,瞬息即逝。其中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服饰,受到人们的喜爱,则会超越国度,在国际一定范围内流行起来,就成为流行服装。除此之外,社会变革,文化变迁,现代科学的进展以及艺术潮流的涨落,都会影响纺织服装工业,引发人们更新服饰美的标准。
——摘自2006年10月16日 石狮日报
材料三 他(毛泽东)说:“我写的文章就是反映这几十年斗争的过程,是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不是凭自己的脑子空想出来的。先要有人民的革命斗争,然后反映在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既然有人民革命斗争,就产生要采取什么政策、策略、理论、战略战术的问题,栽了跟头,遭到失败,受过压迫,这才懂得并能够写出东西来。”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5日07版)
(1)材料一反映儒家治国的什么主张?与儒家这一治国主张相反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隋唐、明朝、清代、民国、文化大革命、现代的服饰特点,中国服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是否认同毛泽东的说法?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固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迭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 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 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请用史实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请列举“他们(西方)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并说明“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
(2)请以反对材料二观点的立场,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明如何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作用于中国文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导致中国近代“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的最主要因素?谈谈你的启示。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据资料统计:在明朝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属于典型的社会转型期。请从经济、政治方面变化的角度归纳其转型的表现
材料三:美国著名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所著的《全球通史》中写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
(4)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转型及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