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域形象与中国古代边疆的经略
①边疆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初是以“华夏中心观”与“夷夏观”为基础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考究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不难发现,虽然统治者宣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又将“海内”视为自己当然的统治疆域。其实,统治者在对待疆域方面,既有“内外之别”,也有“远近之分”。
②所谓的“内外之别”,就是将华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严格区分来开。常以九州范围作为区分内外的标准。最初的内外之分,含有强烈的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意识,并逐渐形成了“内诸夏,以外夷狄”②的基本准则。
③受此影响,中原王朝统治者对华夏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称为“异域”、“绝域”、“殊域”、“殊方”等,以作为区分内外的地理标识。如《周书》设有《异域传》一目,观其所指之异域,既有高丽、百济等邻国,也有今我国境内的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等部族。
④“远近之分”主要区分的是从统治中心到边疆的空间距离。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之际即有一种将全国王畿以外的土地进行分等的九服制度。对于九服的划分,古人或认为是以远近作为收赋的依据,或认为是用于区分华夏与“夷狄”。其后在《禹贡》中,也记载了一种“五服”制度,以王都为中心,以里的距离作为划分标准,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虽然九服制也好,五服制也好,都只是时人的一种设想而已,并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其观念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⑤边疆的“地域形象”,既有客观事实的描述,也有较多的主观想象,甚至故意歪曲的内容。由于农耕文化视域下的传统边疆观,不仅将“夷狄”排斥在“中国”之外而且固执地视“夷狄”分布的边疆区域为“化外之地”,对“夷狄”居住的边疆地区进行集体有意识的贬低,经过长期反复的渲染,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蛮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对边疆经略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⑥首先,经略边疆需要大量人才,但内地士子与官僚多不愿意前往,无疑会影响边疆的经略。以华南边疆广西以例。宋代,“广西去朝廷远,士夫难以一一到部”,官僚统治机构中多有缺额。其次,边疆的地域形象还深刻地影响到边疆地区重要性的认识,是王朝边界变迁的重要因素。在一些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乃穷山恶水,属“无用之地”。汉武帝经略西域,开展大规模屯田,其后“民力屈,财用竭”,面临严重危机,不得已而罢轮台屯田,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后来西汉放弃了对海南岛,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
⑦中国疆域辽阔,地理环境千差万别,各地风俗各异,经济文化发展十分不平衡。由于历史与自然条件的原因,边疆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内地,是客观事实,亦不必讳言。经略边疆,首先是要发展边疆,才能守边固土。历朝有远见的统治者为经略边疆,付出过巨大努力,但多收效于一时。尽管个中原因十分复杂,但缘于心理偏见形成的边疆地域形象的影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人们以边疆为穷途劣地,视边疆为畏途,边疆的发展缓慢。时下建设边疆,不仅要大力发展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更要培植正确、健康的边蹕观,纠正原有的地域偏见,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显然,这需要各方为此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摘自《中国史研究》2014年第3期)
下列关于边疆地域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边疆的地域形象与早期疆域观密切相关,“内外之别”“远近之分”的观念是影响边疆地域形象塑造的因索。
B.边疆地域形象虽有主观想象、故意歪曲、有意贬低的成分,但客观事实的描述对经略边疆的消极影响更大。
C.源干心理偏见形成的古代边疆地域形象,严重影响了有远见的统治者对边疆的经略,其努力大多收效于一时。
D.时下我们需要努力培植正确、健康的边疆观,纠正地域偏见,修正边疆形象,推动边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先指出边疆地域形象和早期疆域观的关系,然后简析了中国古代疆域观,最后说明统治者对待疆域有“内外之别”和“远近之分”。
B.②③④逐层深入,引用历史资料,分别阐释了“内外之别”和“远近之分”的含意,指出这两种观念对边疆地域形象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C.⑤段分析了边疆地域形象中负面内容产生的原困,⑥段承接上文,从两个方面说明它对经略边疆产生的消极作用,并列举历史事实证明。
D.⑦段首先指出边疆落后于内地的事实,然后概括了边疆形象对经略边疆的影响,最后呼吁我们要为修正人们心目中的边疆形象作出努力。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统治者以九州范围为标准,以“内诸夏,以外夷狄”为准则,区分华夏与周边少数民族,养成了强烈的防范周边少数民族的意识。
B.对于商周之际实行的九服制度和《禹贡》中记载的五服制度,古人或认为是以远近作为收赋的依据,或认为是用于区分华夏与“夷狄”。
C.中原统治者多从农耕文化的视角审视边疆,将“夷秋”排斥在“中国”之外,视其分布区域为“化外之地”,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优越感。
D.在古代统治者眼里,边疆地区生活穷苦、环境恶劣、人民野,属“无用之地”,在面临危机时就弃守疆土,造成王朝边界的变迁。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善,字思敬,大兴人。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师溃,善间行得脱。也先将入寇,改左副都御史,与都督王通提督京城守备。寇退,进右都御史,视鸿胪如故。景泰元年,廷臣朝正毕,循故事,相贺于朝房。善独流涕曰:“上皇在何所,而我曹自相贺乎!”众愧,为之止。是年夏,也先使至,廷议简四人为正副使,与偕行。景帝命善及侍郎赵荣为使,赍金银书币往。
明日谒也先,亦大有所遗,也先亦喜。善因诘之曰:“太上皇帝朝,太师遣贡使必三千人,岁必再赉,金币载途,乃背盟见攻,何也?”也先曰:“奈何削我马价,予帛多剪裂,前后使人往多不归,又减岁赐?”善曰:“非削也,太师马岁增,价难继而不忍拒,故微损之。太师自度,价比前孰多也?帛剪裂者,通事为之,事露,诛矣。即太师贡马有劣弱,貂或敝,亦岂太师意耶?且使者多至三四千人,有为盗或犯他法,归恐得罪,故自亡耳,留若奚为?贡使受宴赐,上名或浮其人数,朝廷核实而予之。所减乃虚数,有其人者,固不减也。”也先屡称善。善复曰:“太师再攻我,屠戮数十万,太师部曲死伤亦不少矣。上天好生,太师好杀,故数有雷警。今还上皇,和好如故,中国金币日至,两国俱乐,不亦美乎?”也先曰:“敕书何以无奉迎语?”善曰:“此欲成太师令名,使自为之。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也先大喜。其平章昂克问善:“何不以重宝来购?”善曰:“若赍货来,人谓太师图利。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为好男子,垂史策,颂杨万世。”也先笑称善。知院伯毅帖木耳劝也先留使臣,而遣使要上皇复位。也先惧失信,不可,竟许善奉上皇还。时举朝竞奇善功,而景帝以非初遣旨,薄其赏。家京师,治第郭外。园多善果,岁时馈公卿戚里中贵,无不得其欢心。
(节选自《明史·杨善传》)
少补北平诸生.不甚通经术,而性沉敏,能为人策事。善始事中贵人振,后更事中贵人吉祥等,而与石亨比。会景帝病,善伺知亨、吉祥有迎太上皇谋,遂与之合,而发南宫锢。太上皇即位,论善功,封兴济伯。善虽负才辨,以巧取功名,而憸忮多岸谷。其为序班,坐事下狱。庶吉士章朴亦坐事下狱,与相狎,言家有万孝孺集。时方穷治孝孺党。善从借观而密奏之,上遂诛朴,而复善官。   
(节选自王世贞《杨善传》)
[注]①上皇:指明英宗。②憸忮(xiān zhì):奸邪嫉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也先将入寇寇:入侵
B.廷议简四人为正副使简:选拔
C此欲成太师令名令:美好
D而与石亨比比:并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背盟见攻,何也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朝廷核实而予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今不尔,乃见太师仁义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何不以重宝来购王好战,请以战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善不是很精通经学,但性格深沉敏锐,年轻时就能为人谋划事情,后周旋于士大夫与宦官之间,左右逢源。
B.杨善出使瓦剌,在与也先交锋时,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最终得以奉迎英宗回国,完成了皇帝交给他的任务。
C.在政治立场上,杨善拥护英宗,与石亨、曹吉祥等人合谋,推翻景帝,使英宗复辟,杨善也因有功而被封赏。
D.杨善虽然富有辩才,但他密告章朴家藏方孝孺文集,致使章朴被杀,自己却复官。从中可以看出其为人阴险。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四年八月扈驾北征。及土木,师溃,善间行得脱。
(2)非削也,太师马岁增,价难继而不忍拒,故微损之。
(3)若载之敕书,是太师迫于朝命,非太师诚心也。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晓行
[清]张问陶
人语梦频惊,辕铃动晓征。
飞沙沉露气,残月带鸡声。
客路逾千里,归心折五更。
回怜江上宅,星汉近平明。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本诗是怎样以“晓行”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①,②,③,④,⑤,⑥。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①,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背绳墨以追曲兮,            。(屈原《离骚》)
③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⑤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死了的与活着的
风杨子
月亮在夜半时分便悄悄的隐到了云里。十一月的风雄雄的吹,将道路上的槐叶簌簌的掠飞,一阵一阵。突然就惊得老树上的乌鸦“呀呀”地叫。
这条公路旁也列着一排矮而窄小的土窑洞,土窑洞的最东端,那一孔深深地向里凹着。外面用了一层不甚整齐的石块砌着,用碎石板搭了稍显突出的窑檐。向外,两边突出的山梁,横七竖八地爬着些枯黄的苔藓。左边梁前有一平台,上面植了一棵杨槐,只有三四根小指头样的枝,叶亦落了。右边梁前乱糟糟地堆放着些柴禾……老处忧就一个人在这里住着。

日头刚出。一个穿着灰蓝卡布衣的老头,满身油污,脸上沾满了灰尘,显得格外的明显的脏,背上搭着一个过臀的大塑料袋子,在一个又一个的垃圾坑、垃圾桶旁转悠着,搜索着——这便是老处忧了。他在专注地寻找着“宝物”——可以回收变卖的东西!他一天至少也要在街上回巡两趟。学校是老处忧的好去处,有时也会有丰富的收获——开开荤!正赶上学生吃饭,学生的剩馒头剩菜,老处忧尽收到了自己的方便小袋中。蹲在墙角就开始享受自己的美味佳肴了,有时还有多余的打包回家!
夜朦朦的黑,老处忧才托着鼓胀的或是腌扁的袋子,左摇右摆地迈着深重的步履回来。如果这一天出外丰获或老处忧累了,也就不吃了,偶尔也吃点,老处忧便伴了面糊糊或是将白、黄、黑各色的馒头对了热水,有时也有些佐料——一些菜叶子,或是拣来的葱,烂韭菜的,更丰富时还会出现点荤的……这老处忧又有点坏毛病,不时地便要要喝上两口——但这都是在老伴走后。夜深了,老处忧就醺醺地睡了。
但,老处忧有时并不睡香,偶尔他就要做梦。梦中,三个儿子儿媳都或举着肉菜泡饭,或举着各样的衣服,一个个争着拥向自己;自己的女儿也是捶背洗脚;孙子,孙女不时地围过来,蹦蹦跳跳地和自己开心的玩。却是梦突然醒了,老处忧望着黑漆漆的四壁,再摸摸身上的被子,身下的褥。老处忧把头向一处偏偏,然后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被子中……

昨天老处忧背着拣到的废品向回走。忽然后面传来了一声清脆的叫声,“爷爷”。老处忧惊喜了,他知道又见到自己可爱的小孙女。
“哎,是小甜甜呀,我的好孙女。来爷爷抱……”老处忧刚准备放下废品抱抱孙女,看见大媳妇来了,又将手缩了回去,“爷爷脏,不能抱你,你妈妈来了。”
“甜甜,我们走!”甜甜的妈妈厉声叫道。
“妈妈,是爷爷呀,我们让爷爷和我们一起回去吃饺子吧!”
“甜甜。”甜甜的妈妈提高嗓门,“走,再闹小心我打你。”然后,甜甜妈就拉甜甜走,并指着老处忧,“你个偏心的老头,受着,活该你受着”。
老处忧急急忙忙地从兜里掏出二十元钱来,“来甜甜,拿着买糖吃。快走吧,不然妈妈又要骂你了。”甜甜卷卷嘴走了。老处忧伸着脖子,踮着脚尖,张望着,远送着甜甜离开。老处忧好想叫一声“甜甜”,然而,老处忧埋下头,一脚深一脚浅地离开了……

怪了!这日头已上中天,将老处忧的窗户照到通明,按理说老处忧早该出门了,到这时却不见了动静。邻舍的廉老汉也感觉怪,想唤醒他。廉老汉,姓石名廉,是个好老汉,与老伴时常地帮老处忧送饭洗衣。廉老汉还不时地陪着老处忧喝上两口,给老处忧解解闷。
廉老汉走近老处忧门前,“啪啪啪”地拍了几下,叫着:
“老处忧,老处忧,快起来吃饭了…”
廉老汉叫了几遍,连续啪啪地在门上敲,但始终没一丝动静。廉老汉心下思量:“呀!这老汉该不会有事,已经……”思量着,廉老汉全身一抖,颜色煞白,又是一阵寒颤,将身就要瘫软了。
廉老汉努力挺了挺。赶快去找了另几个老人和几个中年人又来到了老处忧门前。打开了门,所有人都惊愕了,亦悲伤……
老处忧静静地躺着,眼睛比平时深深地向内蹋陷,嘴巴也凹得像陷落的山谷,手背上的骨头突出,外面紧缩着一张皮。老处忧平直地躺着,已几近发青到黄。几堆分好了类尚未卖出的废品——在内窗下垒了老高。
忽然间廉老汉发现,老处忧的左眼中竟带着一珠泪。

廉老汉通知了老处忧的儿女。
先是老处忧的二儿子一家,刚下车,二儿媳便嚎啕大哭:
“我的老爹呀,你怎么就这样走了,留下我这小家子……你说,你又咋舍得你可爱的孙子……”
接着,大媳妇来了,女儿来了。老大的媳妇拉着脸,悲冷得很。老大亦像老二一样,只是低垂着头。老处忧家的女儿又是像老二家媳妇,哭到“震天动地”。瘫软在老处忧身旁:
“爹爹呀,你怎么就去了呢?留下女儿要怎样活,你在世我不能服侍,你就走了,要我怎样活,怎样活呀?”
老处忧静静地躺着,却被女儿摇来摇去。那深陷下去的眼中的那珠泪,谁也再没有发现过。但廉老汉却是知道的,他愤愤不平,气得脸胀红,直要骂这些不孝得子孙……

唢呐将一曲《父亲》高高扬起,击穿天空,传得更远,更远……
灵柩设在老大家的新的窑洞前。老处忧已经静静的躺在了棺内,棺盖用胶紧紧的密封着,又用大钉子钉着。
灵堂外一群孝子披麻戴孝。
行孝礼了,孝子们刚要进行跪拜。突然一阵风过,猛烈地就将“引魂幡”拦腰截断………
(选自风杨子小说,有删节)
阅读全文,分析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开头两段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请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
(1)老处忧把头向一处偏偏,然后深深地将头埋进了被子中。
(2)行孝礼了,孝子们刚要进行跪拜。突然一阵风过,猛烈地就将“引魂幡”拦腰截断。
小说的标题是“死了的与活着的”,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角度探究其深刻意蕴。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称杆/旗杆背债/背包袱积重难返/重足而立
B.阀门/竹筏浮萍/停机坪霄壤之别/萧规曹随
C.空档/空挡兴隆/兴奋剂名人轶事/卷帙浩繁
D.宾客/槟榔量具/度量衡翻江倒海/倾箱倒箧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巨擘挤对轻纱帐切磋琢磨锥处囊中
B.讴歌锻烧扳道工旋踵即逝与日俱增
C.寒暄真谛活性炭流金铄石落落寡合
D.缄默婆娑招牌菜挺而走险一愁莫展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级政府积极施策,接部就班、持续探入地推进改革,中国的老百姓必将能够从中分享到更多的改革成果。
B.刚刚逝世的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主宰新加坡政坛50多年,使新加坡和韩国台湾、香港分庭抗礼,把一个落后的小岛国建成世界金融中心。
C.乌克兰内战已持续一年时间,政府军和东部民间武装在顿涅茨克等军事重地激烈交战,双方军队旅进旅退,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D.清明小长假期间,有“中国梨都”之称的砀山县近百万亩梨花盛开,这一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徜徉在花海之中,游客如坐春风,流连忘近。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①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是对全国典型村落的一次大展示。②不仅这部纪录片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认知和理解。③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以、尚和合、求大同。”④它以占有、支配为追求目标的西方思想理念有着明显的不同。⑤因此,从比较的角度看,本片实际上是在回答一个大问题,即什么是中国人,如何去做中国人。⑥根据媒体调查显示,本片已唤起了广大观众的乡愁情怀,达到了预期的播出效果。

序号
修改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右图是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人数比较图,请根据图表,得出两条结论。

从右图可以看出,①                   ,②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在柏拉图看来,理性、意志和欲望。其中理性是人类独有的,因此是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理性追求的是最高的善,其中包含对于具有普遍性的真、善、美的理念的追末,这种追求属于精神追求。基于这种追求之上的幸福,就是理性幸福。欲望则让人能够满足生存需要,使人具有健康的身体作为理性的承载物。,即感性幸福。①在和谐的状态下,人处于幸福之境②使得欲望的发展不至于湮灭人性③意志的作用在于调节理性和欲望④真正的幸福,需要三者和谐。幸福被柏拉图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即真正的幸福基于中正公允的社会正义,个人的幸福须得到社会的肯定。
(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们总在做着相同的事情,却总想获得不同的结果。
——爱因斯坦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不脱离材料的立意范围,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来源:2015届安徽省宿州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