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该史书记载的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 B.郑国渠 | C.都江堰 | D.井渠 |
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
A.井田制 | B.均田制 | C.私田制 | D.公田制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 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
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 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
在中国古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东欧和北非地区是在( )
A.汉代 | B.唐代 | C.宋元时期 | D.明清时 |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三洋;五丝八丝广段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这种机构的设置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经济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 B.重商主义 | C.“朝贡”贸易 | D.海外殖民 |
近代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一系列的通商口岸,这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促进自然经济发展 | B.卷入西方世界市场 |
C.推动了商品化进程 | D.传播新式生产方式 |
1866年,左宗棠设立了福州船政局。它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造船厂与法国商定合同,五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16艘,并训练中国学生和工人。对福州船政局认识正确的是( )
A.是私人投资的民族工业 |
B.是中国第一家军事工业 |
C.推动福建地区工业化水平 |
D.便利西方对中国经济入侵 |
下图系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文献,对此分析认识正确的是( )
A.能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 |
B.国货因物美价廉受到大众普遍欢迎 |
C.提倡国货运动是福建首先倡导推动 |
D.国货与洋货在市场上存在激烈竞争 |
下图是中国近代时期一张老照片,从中体现发生变化的社会生活领域是( )
A.服饰 | B.建筑 |
C.通讯 | D.婚礼 |
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 | B.连接中外 |
C.资源开发 | D.经济交流 |
1958年8月前后,新华社先后报道湖北长风农业社早稻亩产15,361斤;安徽高丰农业社试验田早稻亩产16,260斤;湖北麻城建国第一农业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56斤。上述报道反映的现象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B.执行“一五”计划 |
C.“大跃进”运动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从1955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只能凭票限量供应。直至1993年最终取消了票证。有人说这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指的是( )
A.计划经济时代 | B.改革开放时代 |
C.市场经济时代 | D.持卡消费时代 |
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A.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更名为纽约市(City of New York),下面漫画
(图1、图2)反映了更名后两个国家关系,这两国最有可能是(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 B.荷兰与英国 |
C.英国与法国 | D.美国与法国 |
英国1786年每百支棉纱价格为38先令,1800年下降到9.5先令,1807年为6.75先令。导致棉纱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科学进展 | B.棉纺技术的革新 |
C.城市人口增加 | D.城镇化加快发展 |
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能够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是( )
A.电灯的发明 | B.飞机的发明 |
C.蒸汽机广泛使用 | D.内燃机广泛使用 |
“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1929-1933年经济危机( )
A.破坏性严重 | B.是生产的相对过剩 |
C.持续时间长 | D.加剧各国之间矛盾 |
“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他乐观地预计,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这是一位美国总统对当时时局看法,这位总统是( )
A.胡佛 | B.罗斯福 | C.肯尼迪 | D.克林顿 |
从罗斯福到克林顿,这期间美国历届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共同点是( )
A.加大国防开支刺激经济 | B.增加税收、鼓励民众消费 |
C.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 | D.提高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 |
“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这反映的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优先发展国有工业 | D.新经济体制 |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竞相提高关税,把其他国家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导致危机加重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战后为吸取这一教训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
A.世界银行 |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C.关贸总协定 | D.北美自由贸易区 |
下列对欧洲一体化进程排序正确的是( )
A.欧洲共同体 煤钢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元使用 |
B.煤钢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洲共同体 欧元使用 |
C.煤钢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 欧盟成立 欧元使用 |
D.煤钢共同体 欧元使用 欧洲共同体 欧盟成立 |
有的学者认为各国经济利益的相互交叉,使各国之间的关系从过去的“敌对关系”“仆从关系”日益发展成为高度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世界进入和平共处的新时代。推动世界和平共处的力量是( )
A.生活习俗的现代化 | B.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
C.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 D.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1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自然史》中把中国叫做“丝之国”,古罗马的贵族都以穿着中国丝绸为荣。他还说中国出产的钢很硬,质地很好。17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国家的宫廷和王公贵族更是竞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刺绣,甚至不惜重金到中国定做,运回国内珍藏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在中国民族工业中,轻重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当时重工业的大部分,仍旧控制在帝国主义资本手中。中国民族工业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它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中国民族工业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例如棉纺织业,当时创建纱厂的资本家中,有很多就是军阀官僚和地主,只有少数才是真正由工业资本不断积累起来的。
——摘编自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卷》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列举早期中国民族工业的两例代表。
材料三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成就分布图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五计划中工业建设的重心集中在哪些部门?这些成就的取得对中国的工业化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世界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下半叶英镑获得这一地位的经济原因。
材料三 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环球时报》:“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中“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