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秦朝“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的制度设计是

A.三公九卿制 B.推行郡县制
C.土地私有制 D.统一了货币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盐铁官营

A.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基础 B.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推动了煮盐冶铁技术的发展 D.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40年后,时人有诗: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材料反映了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对外贸易居出超地位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某一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侵略者“被虐”“遇害”的地方, “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的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反映的实质是

A.阶级矛盾激化
B.中国主权丧失殆尽
C.民族矛盾缓和
D.清政府角色的变化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论战,在“要不要推翻清政府”的问题上,革命派认为,必须坚决推翻“蔑弃我国家权利之异族专制政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满洲去,则中国强”。革命派此立论的缺陷在于

A.斗争目标不够明确
B.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C.斗争方式脱离国情
D.忽视国内民族平等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A.国共合作打军阀 B.世界合作反法西斯
C.国共合作打日本 D.中苏友好反对美国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划分四个选区
C.设四百人会议 D.划分公民等级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完成。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分工

A.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技术性
B.生产劳动操作日趋复杂化
C.为机器取代手工创造条件
D.反映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表反映了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美德工业产值超过英法
B.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C.老牌国家经济陷入停滞
D.垄断组织推动生产力发展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发生许多特有的政治事件: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发生在这个世纪;人们第一次组建了世界范围的政治性国际组织;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以上政治事件最能印证20世纪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B.世界局势多极化发展趋势
C.世界整体联系日益紧密 D.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与斗争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
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一一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1 3分)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 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大事记》等
上表反映了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任选其中两个发展阶段,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原因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 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自是笞者得全”。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在清末预备立宪中,清政府以“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以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为宗旨筹设咨议局。各省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对咨议局有监督、勒令停会和奏请解散之权,但本省督抚如有侵夺咨议局权限或违背法律等事,咨议局得呈请资政院核办。1909年,除新疆外,全国21省咨议局成立。咨议局议员全部由选民选举产生,这在中国尚属首次。绝大多数咨议局会前都制定了议事细则、旁听规则、办事处办事细则等。咨议局开议后,提出的议案主要包括保护咨议局职任权限、收回利权、纠举不法官吏、发展实业、发展新政宪政、减轻百姓负担、兴修农田水利等几个方面。议员们经常与督抚进行斗争,如云贵总督出告示要将盐价每百斤加价一两,云南咨议局认为增税累民,要求取消告示,进而决定停止开会,集体辞职,迫使其妥协。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咨议局的活动退
出了历史舞台。
一一摘编自侯宜杰著《20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咨议局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咨议局在近代民主宪政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 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英国和法国同样热衷于批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战争罪行”和“战争罪犯”的条款。德国和协约国政府经过长期的争吵之后达成了妥协,根据这一妥协,德国政府同意把12名被告带到设在莱比锡的德国最高法院,协约国则作为起诉人。经过审讯,6名被告被定有罪,并被判处有期徒刑。如果在群情激昂的日子里,协约国政府同意做出相应的安排,而且如果他们也愿意把被德国指控犯有同样违法行为的他们自己的任何国民交付审讯,那么整个诉讼程序或许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创新,并且会成为人类要求使国际法成为一种现实有效的法律保证。
一一摘编自E.R.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材料二
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尤其严重,面对经济萧条、社会动荡的形势,政府显得软弱无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解决失业问题,希特勒提出了一整套大胆的公共工作计划,从而骗取了民众的支持。在1932年举行的大选中,纳粹投票支持率飙升到了37%以上,此后,纳粹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德国国会中的最大集团。1 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正式当选为德国总理。就这样,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的道路。
一一摘编自尼尔·弗格森<世界战争一一二十世纪的冲突和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E.R一卡尔关于审判战犯的观点并简析其合理性。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民主走向了毁灭道路”的原因。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 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他(指资本家)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他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每一个人在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任何阶级相竞争。”亚当·斯密在其著作《道德情操论》中用同情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去帮助别人,并将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种植在人的心灵之中。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希望通过美德的培养来改善商业社会的弊端。
一一摘编自侯红霞《亚当·斯密的美德理论》
(1)根据材料,概括亚当·斯密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当·斯密思想产生的背景。 

来源:2016届云南昆明高三摸底(10月)调研文综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