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州市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以下远古人类中,时间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
A.元谋人 | B.北京人 | C.圩墩人 | D.山顶洞人 |
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模仿“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的体验活动。可以选择的模拟活动场景是
A.用钻孔石斧开垦耕地 | B.种植水稻 |
C.饲养猪、狗、羊家畜 | D.烧烤食物 |
如果我们要研究元谋人、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A.神话传说 | B.史书记载 | C.考古发掘 | D.学者推断 |
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相传中华原始医药学的创始人是
A.炎帝 | B.黄帝 | C.尧 | D.舜 |
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的提法,正确的是
A.约公元前21世纪由禹建立 |
B.约公元前20世纪由禹建立 |
C.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
D.夏朝末年,纣王无道,被犬戎杀死 |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夏商周更迭的年代尺》中的②处是
A.夏朝 | B.商朝 | C.西周 | D.东周 |
下图反映了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竟屡次“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规定了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必须履行保卫周王义务的制度是
A.禅让制 |
B.王位世袭制 |
C.分封制 |
D.县制 |
公元前547年,季札被封于延陵,史称“延陵季子”。“延陵”从此成为常州在历史上第一个见于史籍的名称。“季札被封”发生于
A.商朝 | B.西周 | C.春秋时期 | D.战国时期 |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材料中“霸诸侯”的是
A.管仲 | B.楚庄王 | C.越王勾践 | D.齐桓公 |
下面两幅图片所示的耕作方式最早出现在
A.半坡聚落时期 |
B.夏朝 |
C.西周 |
D.春秋战国时期 |
毛泽东同志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下列不属于“商鞅之法”的是
A.外交上“合纵连横” | B.奖励耕战 |
C.承认土地私有 | D.推行县制 |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与其思想主张的搭配,错误的是
A.墨子——“兼爱”“非攻” | B.韩非——“为政以德” |
C.庄子——“无为而治” | D.孟子——“施仁政于民” |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A.都江堰 | B.长城 | C.禹铸“九鼎” | D.战国编钟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 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
材料四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说出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人物名称。
(2)禹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后继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本质上反映了什么现象?
(3)材料四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引用材料原文指出当时实行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反映制度实施的目的与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会往者……之不宁(贵族干政),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图片说明: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量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什么社会变革?其变革的思想源自诸子百家哪一家?试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概括变革的时代背景。
(2)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比较材料一、二,引用材料原话指出该变革前后秦国在诸侯列国中的地位变化。
(3)从史料类别而言,指出材料三与其它材料的属性差异。
(4)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请你依据这个标准判断上述变革是否成功,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