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真题汇编-生物的变异、人工育种及生物进化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2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②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
③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④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
A. | ①③③ | B. | ②③④ | C. | ①②④ | D. | ①③④ |
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获得高效菌株。
(1)实验步骤:
①配置(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
②将接入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_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变异菌株I和II,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I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株II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I的突变发生在区,菌株II的突变发生在区。
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的基因频率约是()
A. | 43% | B. | 48% |
C. | 52% | D. | 57% |
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人工选择 | B. | 适者生存 |
C. | 用进废退 | D. | 定向变异 |
《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 | 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
B. | 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
C. | 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D. | 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
水稻种子中70%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植酸易同铁、钙等金属离子或蛋白质结合排出体外,是多种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同时,排出的大量磷进入水体易引起水华。
(1)磷元素除了形成植酸外,还可以出现在下列分子或结构中(多选)。
A. |
核糖 |
B. | |
C. |
核糖体 |
D. |
核膜 |
(2)种植芦苇能有效抑制水华的发生,表明芦苇与引起水华的藻类关系是。
(3)植酸酶可降解植酸,在谷物类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酵母菌中植酸的活性较高。下图是从不同类型酵母菌的发酵液中提取植酸酶的工艺流程。
据图回答:
① 植酸酶(Ⅰ/Ⅱ)属于分泌蛋白。
② 若植酸酶Ⅰ和Ⅱ的肽链组成不同,其差异体现在。
③ 提纯的植酸酶需做活性条件测定。右图为测定结果。
图中的自变量可为(答一种);
因变量可以通过测定来表示。
(5)为从根本上解决水稻中的高植酸问题,可将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
培育低植酸转基因水稻品种。下图是获取植酸酶基因的流程。
据图回答:
① 图中基因组文库(小于/等于/大于)文库。
② B过程需要的酶是;过程中(可以/不可以)使用同一种探针筛选含目的基因的菌株。
③ 目的基因Ⅰ和Ⅱ除从构建的文库中分离外,还可以分别利用图中。
和为模板直接进行扩增,该过程中所用酶的显著特点是。
(6)已获得的转植酸酶基因水稻品系植酸含量低,但易感病,下图为选育低植酸抗病水稻品种的过程。图中两对相对性形状分别由两对基因控制,并独立遗传。
采用上图育种过程,需从代开始筛选,经筛选淘汰后,在选留的植株中低植酸抗病纯合体所占的比例是。选留植株多代自交,经筛选可获得低植酸抗病性状稳定的品性。
填空回答下列问题:
(1)水稻杂交育种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类型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
(2)若这两个杂交亲本各具有期望的做点,则杂交后,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它原因是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
(3)假设杂交涉及到对相对性状,每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彼此间各自独立遗传。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表现型共有种,其中纯合基因型共有种,杂合基因共有种。
(4)从代起,一般还要进行多代自交和选择。自交的目的是;选择的作用是。
右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
A. | 重组和易位 | B. | 易位和易位 | C. | 易位和重组 | D. | 重组和重组 |
蓍草是菊科植物的一个种。采集同一山坡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海拔高度为零的某一花园中,植株高度如右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原海拔高度不同的蓍草株高的差异表现出物种多样性 |
B. | 不同海拔高度蓍草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 |
C. | 研究遗传差异是否影响蓍草株高,需原海拔处的数据 |
D. | 图示结果说明蓍草株高的变化受到花园生境的影响 |
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分别是、。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这是生物进化的。
(3)该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
3)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的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
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花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2)实验步骤:
1)选择工业污染区和地区;
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和浅色蛾若干;
3)
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1。根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4)结论:。
(5)分析与讨论:
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2)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
①实验步骤:。
②结果与分析: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
A. | 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
B. |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
C. | 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 |
D. |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
甲磺酸乙酯()能使鸟嘌呤()的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从而使序列中对转换成对。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处理后发现一株某种性状变异的水稻,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这种变异为突变。
(2)用浸泡种子是为了提高,某一性状出现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
(3)诱导水稻细胞的发生变化,而染色体的不变。
(4)经诱变处理后表现型优良的水稻植株也可能携带有害基因,为了确定是否携带有害基因,除基因工程方法外,可采用的方法有、。
(5)诱变选育出的变异水稻植株还可通过方法进行检测,通常该植株根、茎和叶都可作为检测材料,这是因为。
大豆是两性花植物。下面是大豆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
(1)大豆子叶颜色(表现深绿;表现浅绿;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由基因控制)遗传的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合 |
母本 |
父本 |
F1的表现型及植株数 |
一 |
子叶深绿不抗病 |
子叶浅绿抗病 |
子叶深绿抗病220株;子叶浅绿抗病217株 |
二 |
子叶深绿不抗病 |
子叶浅绿抗病 |
子叶深绿抗病110株;子叶深绿不抗病109株; 子叶浅绿抗病108株;子叶浅绿不抗病113株 |
①组合一中父本的基因型是,组合二中父本的基因型是
②用表中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的成熟植株中,表现型的种类有,其比例为。
③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随机交配得到的成熟群体中,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④将表中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花粉培养成单倍体植株,再将这些植株的叶肉细胞制成不同的原生质体。如要得到子叶深绿抗病植株,需要用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
⑤请选用表中植物材料设计一个杂交育种方案,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材料。
(2)有人试图利用细菌的抗病毒基因对不抗病大豆进行遗传改良,以获得抗病大豆品种。
①构建含外源抗病毒基因的重组分子时,使用的酶有。
②判断转基因大豆遗传改良成功的标准是,具体的检测方法。
(3)有人发现了一种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大豆芽黄突变体(其幼苗叶片明显黄化,长大后与正常绿色植株无差异)。请你以该芽黄突变体和正常绿色植株为材料,用杂交实验的方法,验证芽黄性状属于细胞质遗传。(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
鸭蛋蛋壳的颜色主要有青色和白色两种。金定鸭产青色蛋,康贝尔鸭产白色蛋。为研究蛋壳颜色的遗传规律,研究者利用这两个鸭群做了五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 |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第4组 |
第5组 |
|
康贝尔鸭♀×金定鸭♂ |
金定鸭♀×康贝尔鸭♂ |
第1组的F1自交 |
第2组的F1自交 |
第2组的F1♀×康贝尔鸭♂ |
||
后代所产蛋(颜色及数目) |
青色(枚) |
26178 |
7628 |
2940 |
2730 |
1754 |
白色(枚) |
109 |
58 |
1050 |
918 |
1648 |
请回答问题:
(1)根据第1、2、3、4组的实验结果可判断鸭蛋壳的色是显性性状。
(2)第3、4组的后代均表现出现象,比例都接近。
(3)第5组实验结果显示后代产青色蛋的概率接近,该杂交称为,用于检验。
(4)第1、2组的少数后代产白色蛋,说明双亲中的鸭群混有杂合子。
(5)运用方法对上述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可判断鸭蛋壳颜色的遗传符合孟德尔的定律。
某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他们所生的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
A. | 10/19 | B. | 9/19 | C. | 1/19 | D.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