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 / 试卷选题

2022年中考语文专题:议论文阅读(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年苦难走向百年辉煌

金一南

A上课前,大家呼喊的口号中最后一句是"敢于胜利",不但追求胜利,还要"敢于胜利",这是中华民族每一份子心中,都需要腾起的一团火焰

我常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中华民族从哪里来?有一个最好的回答--毛泽东主席起草的,周恩来总理书写的,刻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句话:

第一句话: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二句话:二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第三句话;由此上翻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我们从1840年那苦难深重的旧中国走过来,东洋东洋打不过,西洋西洋打不过,当时的中国"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而已"。

就在国家面临危亡、民族深陷苦难,却无人挺身而出、无人横刀立马之时,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经常讲,中国共产党"应"的这个"运"不是什么好运,那是国家最黑暗、民族最无望的时候。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没有资源、二没有名望、三没有影响、四没有地位,就只有一腔热血,他们就凭一腔热血浴血奋斗,民族救亡。

B中国革命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而是从惨败走向胜利: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两万两千五百人,两个月后就剩一千;1927年,秋收起义,五千人,二十天后只剩不到一千。在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怀疑,红旗到底可以打多久?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美国人托夫勒把人类的力量归结为三种:一是暴力,谁拳头大谁称王;二是金钱,金钱买通一切;三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但是,托夫勒忘记了第四种力量--信仰,中国共产党人以信仰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改天换地的、摧枯拉朽的力量!

C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写到:亲爱的朋友们,不要悲观,不要畏馁,要奋斗,要持久地,艰苦地奋斗!把个人所有的智慧才能,都提供于民族的拯救吧!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让伟大的可爱的中国,灭亡于帝国主义的肮脏的手里!

这就是我们先辈的信仰。这支队伍之所以能够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跨过鸭绿江,这支中国共产党锻造的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队伍,凭着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最初是一小部分人,几支火炬;凭着信仰,燃烧成熊熊大火,最终点燃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火炬,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天,在座官兵就是这支队伍的接续,你们就要像先辈那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就像毛主席讲的那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以,你们喊的"敢于胜利"我印象特别深刻。

有这么一句话"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真正的领袖、真正的领导者,就是这样的少数人。中国共产党因相信而看见!他们坚信,所以他们最终看见了!

1949年建国的时候,我们一穷二白,一颗钉子叫"洋钉",一袋水泥叫"洋灰",一盒火柴叫"洋火",全是从外国来的。而今天,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短短几十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两三百年的现代化进程。

D今天,我们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原先,世界制造业里我们只占2%、3%;2009年,我们上升到18%;2016年,我们就已经占世界制造业比重26.7%,世界第一!按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大类,191个中类、552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但你看我们的追赶速度。

你说,这是怎么做到的?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拼搏奋斗出来的!

前不久,我到江南造船集团,我们第三艘航母的总建造师是1980年出生的。我非常感慨:八零后开始担当国家建设的大梁,更厉害的是,我们还有九零后,以后,我们还有零零后、一零后,还有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成长起来,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回想一下,我们百年救亡、百年复兴: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来年,无数的、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中国"三个字浴血奋斗;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命题开始-复兴!

1949年到2049年,这一百年,我们要完成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一次新的长征。"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要凭实力,我们每一个人正在参与。

过去,长征就是信仰;今天,拼搏同样是信仰。追求胜利!敢于胜利!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

【注释】①选自《一堂好课》的说讲稿,有改动,《一堂好课》是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节目,邀请思政、文学、科学、体育等领域的"学科领路人"分享所思所得,旨在"点亮思想之光,嘉奖向学之心"。②金一南:国防大学教授。《当代贵州》杂志的顾问。

(1)若给选文另拟一个标题,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B.

苦难深重的旧中国

C.

伟大的第四种力量

D.

努力实现民族复兴

(2)演讲中,称呼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如,文中加点的"他们"指代中国共产党人,演讲者深情追述那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向革命先辈表达由衷的崇敬和赞美。请简析文中另外两处加点的称呼所指代的对象以及相关句子表达的情感。

(3)演讲要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内容。文中ABCD四个段落,哪一段最可能是演讲者现场添加的?

(4)好的演讲结语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请从内容呼应和句子语气两方面简析选文末段的表达效果。

来源:2021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各小题。

书法教育如何平衡"技"与"道"

刘善军

①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对书法教育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将传统书法的技能、观念、理论等,在现代教育体制模式下进行转换,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现阶段书法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②"技"指技法,包括书写者对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层面的掌握;"道"指书写者从技法上升至精神层面,拓展至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一系列思考与体悟。中国古人从不将书法视为单纯的技能,而是赋予更高的精神意旨。书画于文人而言,并不仅仅是遣兴玩乐的雅兴,而是作为修身悟道的媒介。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无法用标准化的数据测定和衡量。如今的书法教育也明显呈现出重技轻道的特点。

清末学者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书法教育应加强对"道"的关注,却也不能忽略书法的技能训练。对于"技"和"道"的看法,其实他是综合了中国传统观念与当时社会现实而作出的判断,但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发。因此,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④学习书法基本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这种学习模式与绘画有所不同。学习绘画除了向经典范本学习以外,还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依靠写生来训练基础技能,但书法必须依靠对经典作品的反复临习来提高技法。此外,古人的书法学习往往注重个人的领悟,无论临帖或读书,其学习历程大多呈现散点式。历代书法家教导其弟子,也不作过多理论的阐发,或者亲身示范,或者寥寥数语点拨,重在启发学习者自我开悟。

⑤与古代的书法教育不同,当今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技法方面,将复杂的书法技术拆分讲解,构造出一套技法速成的体系。因此,很多学校总结出相应的程式和方法,这些速成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很容易出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过分精细、机械化的训练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使书法技法缺乏自然的气韵和生机,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造成千人一面的艺术风格。书法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的空间,根据其喜好提供不同的学习范本和临摹方式。

⑥当下,高清的复制品使书法学习者拥有古人无法比拟的便利和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视频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虽然技术的发展使书法技法的教授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但也替代不了教师对学生亲身示范的重要性。在大多数学校中,书法教师的亲身示范一直是书法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虽然视频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书法技法,甚至可以放大、放慢技法的细节,但无法对学生的现场提问作出解答,也难以因材施教。因此,对于书法的技法教学而言,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⑦不仅古代书法之"技"在当代书法教育中面临着现代化转换的问题,书法之"道"亦面临着同样的局面。书法的"道"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对书法的学术研究。书法家丛文俊指出:"通过这种学术的努力,从具体技法的考察复原,到理论的提升概括,都不难做到,而以学术来带动艺术实践和批评、理论研究,堪称时代之必然的选择。"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只是书道的浅层,而书法教育中的"道",并非狭义上的书道,也不局限于古人的"天地万物之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古人学书,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但终究不离修身养性,以求个人境界之提升。而在今天的书法教育领域,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然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因此,"道"的传授也需要转型、转变。

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为师者最重要和高层次的任务。当下,书法教育之传"道",已变换为复杂而多元的思想观念,需要为师者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现代的书法教育体系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完全以书法艺术家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已经受到了质疑。

(选自2019年12月9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选文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是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其次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B.

选文从书法教育"'技'是基础"和"'道'也重要"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

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书法教育工作不能完全依靠书法艺术家。

D.

第⑦段"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中"或许"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作者在第⑥段说"对于书法的技法教学而言,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结合你学习书法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21年湖北省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非凡皆自"愚处"起

尉承栋

(1)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2)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莫不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3)"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4)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5)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6)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请简要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就"非凡"。

(3)文章第四段提出了名家大师都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观点,请再为它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文章第五段是否可以删去?请阐明理由。

来源:202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章,完成问题。

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于每个人不是均等的。会管理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很多时间。要多出很多时间,就需将一份时间暗暗重叠使用多次。被重叠的时间就是时间本身之外的"暗时间"。我们花在走路、坐车、吃饭、逛街上的时间都可以创造暗时间,因为我们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②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暗时间达人都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喜欢在午饭后散步,他的口袋里总是带着铅笔和几张五钱谱,以便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毛姆经常一边泡澡,一边想文章的开头。他们将需完成的事常驻其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所以,在生活时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件事,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

③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浸入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同学们在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花10分钟听完后,如果想恢复到10分钟前看书的状态,就需要时间去激活记忆。假如你热身的状态需要15分钟,那么你听闲谈的时间实际就是25分钟了。这15分钟思维切换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时,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被激活了,这种忘记时间的"沉浸"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按照实际投入时间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计算,心流时间能将时间效率最大化。省去思维切换时间创造大块时间,让心流时间在大块时间里持续流动,就会赢得暗时间。

⑤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件一直想不通的事情,某一天突然就想明白了。那是因为表层意识没思考这个问题,但潜意识还保持其"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让你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得出答案了。灵感缪斯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心心念念必有回响。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把时间利用了,灵感趁着暗时间喷薄而出。

⑥管理好暗时间,就能像八爪鱼一样,能同时推进多项任务,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多,成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

(文/庆哥,有删改)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判断它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并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Ⅰ)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一位勤奋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她的家务劳动很繁重,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

(Ⅱ) 司马光在他的书房中准备了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光滑浑圆,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久或太熟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

(4)平时你接受的教育可能是"玩就好好玩,学就好好学"。选文中却说可以在生活时间里渗透思维时间,你赞同选文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来源:2021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议论文阅读。

"轻"阅读的分量并不轻

①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

②数字时代,信息如海。不知不觉间,人们开始觉得,读书变"轻"了。

③厚重典籍浓缩于方寸之间,指尖滑动取代了书页翻动。行囊里不必随身携带图书,书房中也不至于因为汗牛充栋而变得拥挤逼仄。阅读的载体变轻薄了。

④书桌台灯让位给指尖掌上,移动阅读、零碎阅读成为日常。拿出阅读器,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品读好文、遇见书香。阅读的场景变轻松了。

⑤电子书、有声书、立体书,在技术与设计的改变下,册页打通视觉、听觉的区隔,以更灵活多样的形态融入生活,感受读书之变、体验读书之美。阅读的方式变轻巧了。

⑥不同时代,都会产生每个时代独有的阅读体验与记忆。 曾经翰墨书香,如今电子触屏,从纸上到"指上",阅读一直在变"轻",选择也更加个性、更加多元,这是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变"轻",是潮流,不可逆,当然也无需逆。

⑦有人说,"轻"阅读固然有轻量、便捷的优势,也有轻浅、碎片之弊。言下之意,阅读还是应该"重"一点,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经典,以"重"阅读、深阅读来抵抗片段化阅读、碎片化思考。

⑧其实不然。"轻"阅读,指的是追求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形式的"轻"与内容的"重",二者并无矛盾,不必人为对立。轻便的阅读渠道,更有助于读者触及有分量的优质内容。

⑨人们常说,阅读能滋润精神世界,涵养品格气质,挣脱欲望束缚,使人生变得轻盈。这是阅读的魅力。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而如人所言,是"使自已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从这个角度而言,如今的"轻"阅读,其实分量并不轻,能为人生"增重",能为心灵赋彩,也能为衡量成功的标尺添加更多刻度。或许,这就是阅读的"轻重"辩证法。

⑩现代社会的高度数字化,给阅读生态带来空前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碎片、低质、冗余、庸俗信息,伴随数字时代奔流而至,"轻"阅读因此遭受不少批评。的确,真正的阅读应该自带过滤与反省机制,静心筛选并留下足够优质厚重的思想沉淀,回馈心灵。所以,读书还是读屏,关键不在于形式,而是内容。

⑪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不读书,或许就不懂得"柳条折尽花飞尽"的别绪离愁,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岁月沧桑,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淡豁达。一个人的成长底色,由所读之书来铺陈。而读书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袤或贫瘠。所以,只要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不管"轻"还是"重",不管是读"著于竹帛"之书还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8日,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中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的论证思路。

(4)联系文章,谈谈你对"轻"阅读的理解。

来源:2021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拦路虎

①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清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

②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③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④例如《世说新语•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

⑤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透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⑥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竟是只潜伏的"拦路虎"!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假思索地以为完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⑦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1)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3)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例子。

来源:202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问题。

学好通用语言增强文化认同

               《光明日报》评论员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实现文化认同,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就是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语言相通是人和人相通的重要环节。沟通需要语言相通,达成共识理解需要语言相通,形成文化认同更要语言相通。

③因此,一个国家需要一种全民共同使用的,能够在全社会通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纽带,会极大增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加强各民族之间联系,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几十年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少数民族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对就业、接受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融入社会都有利。

⑤一项在新疆南疆开展的问卷调查表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后,民族地区家庭月收入有明显提高;通过普通话直播,内蒙古科左后旗的一位村民脱贫致富,年收入从5000元增长到年收入超过80万元;________;……在普通话助力下,少数民族群众走上富裕道路。这显现出,近年来,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这也表明,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无异于掌握了一把开启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钥匙,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更好更快地融入现代社会。

⑥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开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法律的明确规定,更是每一位中国人最朴素的爱国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应从青少年抓起,助力个人成长,更好参与到现代社会生产生活。

⑦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新时代赋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业新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交往交流、加强文化认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

(选自2021年3月14日《光明日报》)

(1)请你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请你联系上下文,在第⑤段空白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请你阅读文章第⑥段,指出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并概括其作用。

(4)文章第⑦段中的画线句,作为全文的结论,有哪些作用?

来源:2021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问题。

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

程龙

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青年更应该砥砺奋进,不负时代机遇,不负青春时光。

②这是一个创造梦想、成就梦想的时代。"嫦娥"探月、"北斗"组网、"神舟"飞天、"天眼"巡空、"蛟龙"入海……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无不闪耀着青年的力量与智慧。新时代的舞台上处处刻印着青年奋斗的脚步,洋溢着青春火热的激情。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祖国的哪个角落,都要把理想和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当青年理想与历史使命同频共振,奏响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③无奋斗,不青春。袁隆平23岁时立志解决水稻如何高产问题,把田间地头当作自己的实验室;24岁的武大靖无数次挥汗如雨地训练,最终打破了短道速滑项目世界纪录;①___……奋斗者们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都有着默默付出的无悔青春。在抗疫一线,他们与病毒生死较量;在偏远乡村,他们与村民共奔富裕;②___……越来越多的青年在岗位上书写奋斗故事,也收获了奋斗馈赠给他们的幸福。

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个时代正因创新而进步发展、活力四射。青年人朝气蓬勃,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是国际量子科学领域走在最前沿的年轻人之一,作为我国"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团队的成员,陆朝阳长期辛勤耕耘,获得了国际上一系列重量级奖项。他确信,不做短平快的事情,要做需要非常努力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科研,并坚持做到极致,"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保证量子计算领域的健康发展。"在创新的时代,青年正当其时、潜能无限,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⑤"十四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吹响了青年逐梦新征程的时代号角。如何找到成就自己梦想的人生舞台,是当代青年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全新挑战。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紧密契合,国家发展进步的过程就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也是青年奋斗奉献的过程。抓住时代机遇,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当代青年定能在风浪中搏击前进,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之中国。

⑥青春正当时,不负好时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欣逢盛世,我辈青年须勇担使命、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22日,有删改)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中心论点。

(2)任选一题,在第③段指定位置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我选第   题,补充论据: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第⑤段和【链接材料】,思考:我们怎样做才能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链接材料】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学者 顾炎武

②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全国政协委员 唐江澎

来源:2021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莫让自制力成为稀缺品

①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居家办公或学习。居家办公、学习对个人的自制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制力不够强,居家工作和学习的时候就容易分神、拖延。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0%的受访者觉得需要提高自制力。

②居家办公、"躺在家里上课"是不少人一直以来的梦想,但真正实现了,很多人发现,情况与想象存在很大的差距。疫情冲击下,很多人有了更多的居家时间,也有了更多的干扰,纷繁的网络信息、懒散的居家环境,已然让很多人茫然失措。调查显示,只有31.7%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自制力强,说明自制力俨然成了稀缺品。

③缺乏自制力似乎不算什么大事,但日积月累会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一般来说,缺乏自制力,就会出现做事信马由缰、开小差或做与之无关的事情等情况。这样不仅会导致时间浪费,工作效率低下,还容易引起家人、同事及老师、领导的不满,影响学业与前途。为了挽回影响,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任务,这样的结果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产生自怨自艾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由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④长远来看,缺乏自制力,还会导致专注和深入的程度逐步下降,这种影响更隐秘而久远。比如阅读方面,喜欢看浅显、有直接视觉效果的书籍,久而久之,将减弱深入阅读、深入思考、科学思辨的能力。 古今中外,大凡做出卓著成就的人无不自制自律,专心致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终将一事无成。

⑤需要知道,自制力是一种优良品质。当下,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受到的外部干扰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人们具备更强的自制力。提高自制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更可以改善精神面貌、提升自我评价,从而让自己的身心更加健康、人生状态更加积极。提高自制力无论是对于当下战疫阶段还是人生长远发展,都大有裨益。

⑥怎样才能提高自制力?首先要树立清晰的工作或学习目标。以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保证工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其次要努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拖延、焦躁、得过且过等弱点。必要时屏蔽可能干扰自己的因素,提高自制力。还要强化专注力训练。设立自己的"专注时间",营造孜孜以求的宁静氛围,使注意力保持集中。或者与志同道合者相互督促、勉励,大力培养专注的品质。

⑦信息时代,莫让自制力成为稀缺品。

(1)请简述本文的行文思路。

(2)居家办公学习时受到的干扰是"自制力成为稀缺品"的根本原因吗?说说你的思考。

(3)请为第④段画线句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4)除本文所说之外,请你再提一条提高自制力的建议并阐释理由。

来源:2021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